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Line? Lie? LINE的個資隱私問題】 智慧型手機聊天應用程式LINE在2011年6月上線迅速造成使用風潮,半年下載數突破千萬,一舉撼動Whatsapp地位。憑藉著可愛的溝通介面和友善的社群擴展方式,LINE短時間內擄獲千萬使用者的心,但LINE還是遇上了用戶隱私的爭議。 今年7月間驚傳日本LINE伺服器遭他人非法存取,也曾傳出有人在夜市擺攤賣LINE貼圖而蒐集民眾的ID,而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Facebook上,有相當多的粉絲專頁或社團號稱「只要留下LINE ID,就贈送限量或付費貼圖」,這些活動都並非官方同意。只要擁有ID,無需彼此加為好友就可以傳送訊息給使用者,因此名義上只是販賣或是贈送貼圖,實際上可能是不肖業者將搜集到的ID販賣給行銷公司或詐騙集團,手機就有可能會變成歹徒詐騙工具。 目前LINE對於抓住此一漏洞而進行個資交換或垃圾訊息傳送是有規範的。例如日本分公司會進行好友數量與訊息傳遞量的管制,若是發現使用者有過於大量訊息傳遞的流量時,就會直接封鎖帳號。如果真的遇到不斷騷擾的ID,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拒絕加入好友」與「封鎖」,但與其一一封鎖,最好還是一開始就不要洩露自己的ID。 另外,2011年底LINE被爆疑似洩露用戶個資,期間又正好遭到Apple App Store下架,引發了一陣解除安裝效應。而LINE推出桌機版才沒幾天就被使用者發現LINE桌機版上備份了使用者所有的聊天紀錄,包括手機上早已刪除的紀錄,消息傳開後LINE桌機版又遭到使用者紛紛刪除,LINE再度因此惹上使用者隱私爭議。 使用者使用LINE的聊天過程與紀錄可以被定義為一種社會活動,重點在於這些紀錄是否可以透過直接或間接方式辨識出個人?這個答案是肯定的。LINE在服務條款裡明文說出會蒐集用戶手機號碼或email,已屬可間接辨識個人真實身份的資訊,因此不論我們在LINE裡聊什麼,LINE留存紀錄就是蒐集個人資料,更不用說透過對話紀錄就可以直接辨識出我們是誰的情況。 LINE是否可以大肆蒐集用戶個人資料而不用負上任何責任要回到有一點殘酷的事實上,就是安裝使用LINE必須同意它的服務條款,不管有沒有認真看過條款內容,服務條款可被視為是LINE與使用者之間的一種契約,也就是說LINE要這麼做已經取得使用者的同意,在法律規範下只要LINE對於蒐集到的用戶個人資料並沒有做出超過契約約定中特定目的範疇,或合理正當性解釋以外的用途,LINE單純對用戶個人資料的蒐集是不違法的。 但就算用戶認定LINE就是侵犯個人隱私,現行法規對此類軟體應用服務有規範嗎? 根據馮昌國律師,這個部份必須分兩種情況來談,在現行法律規範下,當使用者認為自己的隱私遭到侵犯時可以行使私權力,包括循民法或消費者保護法途徑,向LINE提告,並在法庭上提出個人隱私遭侵犯的佐證與可估算的損失要求賠償。不過多數人並不會選擇採取這樣的動作,如果不是真的權益受到重大傷害,頂多只是選擇不使用來保護自己而已。 雖然 LINE嚴格說起來可能並沒有實質上的法律責任,但對使用者絕對有道義上的責任,站在企業服務的立場上,LINE應該對使用者負起說明與承諾的責任。 參考資料 http://www.netadmin.com.tw/article_content.aspx?sn=1311140002 http://techorange.com/2012/03/21/line-privacy-issue/ http://www.consumers.org.tw/unit412.aspx?id=1701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1228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1736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