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繪者:紙袋 茶斑蛇 家族 黃頷蛇科,Boiginae 亞科 Colubridae, subfamily Boiginae 最大體長 65 cm 台灣棲地分布 分布全台包跨蘭嶼海拔 1000 公尺以下區域。 世界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亞種。 生態描述 茶斑蛇頭形略成三角形且具有後溝牙( rear-fanged = opistoglyphous 請見附註 (1)),在日、夜間皆有可能出沒。牠的略成三角的頭形很容易讓人誤會牠是屬於腹蛇類的毒蛇,也因此得到了「Mock viper (偽蝮蛇)」的英文俗名。大部分有毒的黃頷蛇科蛇類的毒性都被認為是對人體無害的,因為通常不是毒腺小,就是毒性不強,甚至還有的是因為輸毒系統不發達;而茶斑蛇毒性遠比真正的蝮蛇科小很多。牠的牙齒構造適合獵取有鱗片的脊椎動物,像是石龍子科的蜥蜴與其牠蛇類。不過分布在台灣的亞種也吃蛙類。 個體體色範圍很廣泛,可能是深褐色、紅褐色、灰色、黃色,甚至是灰黑色。有些身上有黑色小斑點,而有些幾乎沒有任何的黑斑。 通常可以在平原、沼澤、溼地甚至是稻田以及森林中發現牠的存在。不過紀錄上幾乎不會靠近人類居住的區域。雖然屬於陸棲蛇類,但是還是可以在灌木叢上等較低矮的職務上發現其蹤影。 胎生,每年陸續約略產下 3 - 10 隻的幼蛇。初生幼蛇形似成蛇,每條長度約 15 - 18 cm。 此蛇種有強烈的攻擊性,並且有著類似蝮蛇科蛇類的防禦行為。當動物被牠螫咬會有不輕的傷勢。 與其牠具有後溝牙的蛇類相同,毒液的成分無人知曉。慶幸的是目前並沒有任何有關遭到茶斑蛇攻擊而中毒身亡的紀錄。不過傷口會腫脹、發紅且肌肉酸痛。另外由傷口會有出血症狀可猜測其毒液含有抗凝血毒素。 相關文章請見 - 茶斑蛇是不是擁有前溝牙? ( "Does the Mock Viper Resemble a Protoelapid?" (Jackson & Fritts, 1996) )(PDF) 學名與俗名 Psammodynastes : "此種名是希臘文 psammos = 沙, dynastes = 統治者。但是茶斑蛇並非生活在沙漠地區,可能是因為屬名 Psammophis 來自一個生活在沙漠環境的種群。" (A Field Guide to the Snakes of Borneo, Stuebing & Inger, 1999); pulverulentus "來自拉丁文 pulveris = 灰暗的,, lentus = 充滿的,意指牠灰暗的體色 " (A Field Guide to the Snakes of Borneo, Stuebing & Inger, 1999)。 papenfussi : 得自美國爬蟲學家 Theodore J. Papenfuss。 茶斑蛇、紫砂蛇、褐山蛇。 附註 (1) "Opisthoglyphous"(有後溝牙的蛇)指的是上顎後方進化出增大的牙齒方便更穩固的咬住獵物的蛇種,類似無溝槽(無毒牙)的蛇類,但是有微毒。後溝牙會隨著蛇嘴的閉合而斜上向上顎方向收入溝槽,並不會垂直往下導致戳傷自己。白話一點又稱 "rear-fanged snakes"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242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