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 繪者:玉子 百步蛇 保育等級: 保育類 (第二級) 毒性:強 家族 奎蛇科 ; 蝮亞科 (蝮蛇) 最長尺寸 150 cm 台灣棲地分布 台灣中部以南,海拔500-1500公尺,罕見。 世界棲地分布 南中國(安徽,廣東,廣西,雲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福建,貴州,四川),台灣,北越南,寮國。 外觀描述 中型蛇類,最大體長大約150cm。體鱗大約17-23(通常是21)列,鱗片具有強烈的稜脊。 體型粗壯,稍扁,短而肥胖的身體有著短小的尾部; 頸部較細,頭部寬且呈現明顯的三角形。 吻端急速變的細小且向上翹起,這也是百歨蛇又被稱為尖吻蝮的原因。 眼睛中型且位置較靠近頭頂,虹膜窄而垂直,成黑色。 體色淺棕或是褐色,頭部為一致的黑褐色或是巧克力色。靠近吻端之鱗片大型且對稱,後半部呈小疣狀並有強烈的稜脊。舌頭粉紅中雜帶些許灰色; 在其上頜肉質鞘內有一對可摺疊收起的大型毒牙。 頭部兩側各有兩條深褐色條紋從吻端到眼睛延伸至頸部,而其頭部下方則為奶油色或亮黃色雜帶一些灰色斑點。 身體與尾巴色彩多樣,也許是深淺不一的暗灰、棕色或巧克力色,身體兩側佈有約19-22個大型黑色三角形斑塊,兩側的三角形頂端通常在脊椎部位相結合,三角形裡面為鮭魚色或亮銅色。 腹部前端為白色並雜有黑色斑點,腹下則為白色或淺的奶油色,在腹側的交接處交錯著不規則的黑色斑塊,直到尾部下方通常只變成一條黑線,肛鱗與尾下鱗皆為成對。 生態描述 在亞洲,百步蛇是最容易辨認出的 蝮亞科 蛇類。對於大部分台灣人來說,百步蛇已經是非常難以見到的罕見台灣蛇類。 牠特別的三角形圖案對台灣原住民部落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排灣族與魯凱族來說 - 百歨蛇已經是他們所信仰的部落圖騰之一。 "傳說中,太陽神來到人世間的大武山山頂上,並且在古陶壺中產下四個蛋,然後請大青蛇以及百步蛇保護他們。不久之後,太陽直射入家中陶壺,其中大青蛇孵出一對男女,即平民的祖先;另外兩顆被由百步蛇孵出一對男女, 而這對男女就是貴族的祖先。" 百步蛇棲息在山區林木底層,通常在黃昏與夜間出來行動。牠以青蛙、蟾蜍、蜥蜴、鳥類與鼠纇為食。大部分在3-11月之間交配,母蛇在6-8月的時候產下一窩11-35枚的卵,並且有護卵行為。幼蛇約需要3-4週的時間來孵化,剛出生的幼蛇全長約21cm左右。 當他們不安或警戒時,會原地盤捲身軀並將頭部揚起保持最佳攻擊姿態,但是不會輕易的發動攻擊。而他最活躍的時間,是在雨季中或是雨季剛過的時期。 雖然牠的身長最多只達150cm,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身軀會變的越來越粗狀、結實。 最後會跟蟛奎毒蛇有著類似的體態。雖然百步蛇的出血毒毒性單位不強,但是牠龐大的出毒量,仍然使牠成為台灣高危險的毒蛇之一。 當然,人們往往會誇大危險生物的危險性。百步蛇的"百步",意指當人被蛇遮咬後,差不多走一百步的時間就會毒發身亡。 在某些更懼怕、仇視毒蛇地方,甚至稱呼牠為五步蛇 - 遮咬後五步倒地身亡。雖然這種蛇很危險,但是被其遮咬致死率並不高。台灣已有這種毒蛇的抗毒血清。 學名與俗名 Deinagkistrodon: dein 是衍伸希臘語'deinos',意思是"可怕的"。 當人們談到牠的時候,就會因為它的分布範圍廣大無孔不在 (1) 而感到恐懼與敬畏; agkistrodon 是希臘語"agkistron",意思是 "fishhook"(魚鉤), 和"odon","odon"有牙齒的意思,意指毒蛇彎曲的毒牙。 Acutus 意思是"sharp, pointed"(形狀、指出), 很明顯的是針對此類毒蛇的吻端。 俗名:百步蛇、五步蛇、百花蛇、蝮蛇、山古鼈。 繪者補充: 百步蛇總是在人們面前蒙著一條神秘的面紗。 在魯凱族與排灣族人的心目中,百步蛇的攻擊方式最另人敬畏的。牠的神祕與美麗,使百步蛇的故事成為了族人口耳相傳的神話。 在排灣族的文化中,百步蛇代表著祖靈,而究竟族人是如何從百步蛇蛻變而成,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太陽卵生說: 一名神靈自百步蛇卵中,觀察到人形。蛇卵在陽光的映照下破裂,成為排灣族的祖先。 (二)蛇生說: 大武山的一根竹子裂開,生出許多小蛇,成長為人類。 其他有關百步蛇的傳說,還影響了原住民頭目不得與平民通婚、石板屋建造方法等文化。 生存危機:盜獵、棲息地被開發、被泡酒、路殺、遭打死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2424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