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無薪假就地合法?別鬧了
撰文者:林祖儀
2011-11-30

在10月21日,有三間企業廠商跟勞委會通報實施無薪假,受影響的約有一千兩百多人。

從那天起,開啟了2011年尾聲的無薪假風潮,如同當時專欄的預測,這只是開頭,並不是結尾,因為訂單減少影響工時不會是單一廠商的現象,而是整個同類型產業受到衝擊。

到了11月16號,根據勞委會的數據,通報實施無薪假的廠商有48家,協議人數有5513人。而根據電資工會的數據,等於共75家,約3.4萬餘名勞工受影響。

兩方調查的人數差距懸殊,是電資工會大驚小怪?還是勞委會粉飾太平?

無論是任何因素導致兩方版本的人數差距懸殊,這些數據明確的顯示無薪假從金融海嘯時台灣產業界的特殊現象,逐漸成為廠商調節人力成本的一種常態。

但這樣的方式,是對的嗎?

如果勞工新政策變成這樣

隨著總統大選的到來,一些明確的政策方向被提出而受到民眾的檢驗,其中未來勞工新政策,有一個說法是:無薪假法制化。

內容是「企業須強制通報實施無薪假,若不通報就開罰。為保障勞工權益,未來將以法律規範政府及早介入協助。」

這個議題一出,立刻引起各界激烈的反應。

支持者的說法是無薪假法制化後,讓目前勞委會要求廠商通報的命令合乎法律,並且有明確的懲罰條款,所以政府能明確的掌握無薪假情況。

反對者的說法是,勞工團體代表認為政策本身空洞、缺乏新意,也會使違法的無薪假問題就地合法,無法遏止雇主濫用。

無薪假法制化實施後的情景

由於科技業目前走向代工模式,大量仰賴國際訂單,受到國際經濟情勢影響最大,所以當國際景氣不佳時,台灣產業中科技業受到的影響最劇烈。

在這樣的前提下,無薪假也最常聽聞於科技業之中。一旦政府實施無薪假法制化,明顯的代表政策態度為不反對無薪假。

於是廠商能透過無薪假這個制度,在業績良好時僱用員工、業績不好時放無薪假,增加人力運用的靈活度。所以科技業的獲利更加可期,值得投資 - 站在被放無薪假的勞工血淚上。

或許問題沒有那麼嚴重,因為實施無薪假前,資方需要經過勞方的同意方能實施。但是勞方真的有辦法反抗資方嗎?

無論現在放無薪假人數是電資工會公佈的三萬多人、還是勞委會公佈的僅有五千多人,筆者相信如果有選擇之下,這些勞工不會願意放無薪假。因為放假當然是很開心,但如果沒有薪水可以領取,必然衝擊自己與家庭的生活,違反出來工作的意義。

資方與勞方的角力中,勞方多半是屬於弱勢的一方。

未來優秀的科技人才可能早早就被科技公司網羅,反正對於公司而言,業績好時需要人力資源,先搶人先贏。而在業績不好時,與員工商量共體時艱放無薪假因應。

這讓產業界出現旺季責任制、淡季無薪假幾近進壓榨的經營模式。

而勞工受不了想要跳槽時發現,因為無薪假法制化、宛如就地合法,提供每間公司實施這項制度的方便之門。勞工在這樣的政策下無處可去。

無薪假是否應該存在?

討論無薪假是否應該法制化前,需要真正考慮的是無薪假是否應該存在。

資方的確有面臨業績不好瀕臨倒閉的風險,所以就業市場的常態是勞工只能領固定薪水,資方則領取超額報酬,包含獲利、分紅等。

一般而言資方領取高於勞工的固定薪資,作為面對企業倒閉風險的彌補。

在資方處於高風險但是高報酬的補貼下,並且企業經營不善,亦是應該由老闆負起領導責任,責任而非在勞工身上。

無薪假的施行,讓勞工減少原本談好的薪資,這是不應該存在的。或是直接禁止無薪假的存在,或是成立更明確的通報專線、平衡勞資雙方的力量,讓無薪假的施行過程中勞工確實100%心甘情願沒有受到逼迫,而讓企業無法任意使用無薪假。

且無薪假的存在將導致就業市場的薪水波動幅度變大,進一步產生兩種現象。

第一個是勞工應徵工作時,也會逐漸的希望有更高的薪水,以作為景氣不佳時面臨無薪假的風險補貼,使得就業市場的平均薪資上揚。

所以產業的人事成本在初期因為無薪假的制度下降,但後期因為勞工的逐步反應而使企業平常的人事成本上升。勞工面臨薪資波動風險,企業未必省錢,是雙輸的局面。

第二個是無薪假的施行將導致勞工工作與薪水不穩,自然的反應是增加儲蓄、不敢消費,負面的影響從施行無薪假的企業業蔓延到大街小巷的店家。

無薪假是經濟問題,不應該用法律解決,政府在想要抱企業大腿,讓所謂「該得諾貝爾獎的發明」就地合法之前,不妨先想想,自己願不願意每年多個十幾天這種沒錢的臨時休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