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資訊

薩麥爾
(希伯來文:סמאל‎,轉寫:Samael,也作Sammael、Sammael或者Samil)。稱呼「神的惡意」、「神的毒物」。在猶太法典《塔木德》及其後來的傳說中,薩麥爾是一位重要的天使長。他有著控告者、誘惑者和破壞者的形象,被視為善惡同在。據說他是以掃的守護天使,也是羅馬帝國的庇護人。
傳說中,薩麥爾被視為天軍之一(經常執行冷酷而具有毀滅性的任務),在猶太傳說中,薩麥爾的最為重要的角色則是死亡天使。即使他似乎想教人作惡,但他仍然是主的奴僕之一。而薩麥爾作為天使,其好的一面則體現於:雖然薩麥爾被稱為第五重天的天使首領,但據信他實際處於第七重天中。

猶太教中的薩麥爾
在猶太傳說中,薩麥爾據說是死亡天使,是第五重天的首領,也是統領著兩百萬天使的七大天使之一;但薩麥爾居住於第七重天。《塔木德》中稱薩麥爾是以掃的守護天使。薩麥爾有時也被認為天使的敵手——與雅各鬥爭;同時薩麥爾也被視為天使——在亞伯拉罕即將祭獻自己的兒子時,薩麥爾阻止了他。
根據摩西升天記(第四章 - 哈加達 - The Legend of The Jews - Louis Ginzberg著),薩麥爾在第七重天中也被提及:

在最後一重天中,摩西看到了兩位天使,每一位都有五百帕勒桑(古代波斯的距離單位)那麼高,他們是由黑色和紅色的火焰鏈鍛造出的天使阿輔(Af)和黑曼(Hemah)。
上帝為執行他的意願,在創世之初就創造了他們。
摩西仰視著天使,內心憂慮不安,梅丹佐(Metatron)擁抱了他,說,「摩西,摩西,汝乃神之所愛,勿懼勿怕」,聽後摩西就冷靜了下來。
在第七重天中還有另外一位天使,他的外貌異於其他天使,面目可怕。
他身形高大,要用上五百年才能達到那樣的高度,從他頭上的王冠到他腳下的鞋底,身上遍布著閃耀的眼睛,目力所及之處的旁觀者都在敬畏中屈服。
梅丹佐向摩西介紹說,「這位就是薩麥爾,取人靈魂者。」「他現在要去何處?」摩西問道。
梅丹佐回答說,「去接引虔誠的靈魂。」隨即摩西向上帝祈禱道,「我父阿,我先祖的父阿,這也許是你的意旨,不要讓我落入這天使的手中。」

在《The Holy Kabbalah》(Arthur Edward Waite,255)中,薩麥爾被視為「神的嚴厲」,是位列四世界中創造之界(Beri'ah)的第五天使長。據《光輝之書》(Zohar 3:76b-77a)述,薩麥爾將伊謝絲(Eisheth Zenunim)、拿瑪(Naamah)以及Agrat Bat Mahlat三人作為其配偶。薩麥爾的這三位配偶,被稱為三位聖妓天使。
一些文獻中,薩麥爾有時會與卡麥爾混淆,卡麥爾是上帝的天使長,他的名字的意思是「逐尋神之人」。
據說巴爾·謝姆曾經召喚了薩麥爾,命其聽命於自己。(《Tales of the Hasidim》,Martin Buber著。Book 1,第77頁。)
諾斯底思想中的薩麥爾

諾斯底思想中,有七名墮天使成為惡魔,但是這些說法不符合《聖經》,一般來源於傳統或者傳說。



巴蛇
是中國古時相傳能吞食大象的蛇,經過三年,象的骨頭才被吐出。記載於《山海經》·《海內南經》。後世將這種以小吞大的情形,用來比喻人心的貪婪無度。可見於《喻世明言》.卷二.陳御史巧勘金釵鈿:「梁尚賓看這場交易,儘有便宜,歡喜無限。 正是:貪痴無底蛇吞象,禍福難明螳捕蟬。」

巴蛇即修蛇。
修蛇,古代中国的巨蛇,也叫做巴蛇,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山海经记载
见《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巴蛇就是一种很大的莽蛇,长数丈,身围七八尺。

喻世明言记载
后世将这种以小吞大的情形,用来比喻人心的贪婪无度。可见于《喻世明言》卷二。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看这场交易,尽有便宜,欢喜无限。 正是: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
长数丈,身围七八尺
长数丈,身围七八尺
羿听了,即与逢蒙上前观看,只见那蛇确在山上曝它的鳞甲,头向西,朝着大泽,足有车轮一般的大,张口吐舌,舔煔不止,好不怕人。周身鳞甲,或青,或黄,或黑,或赤,几乎五色毕具。细看它的全身,除一部分在山石上外,其半身还在林中,从东林挂到西林,横亘半空,俨如一道桥梁。众人看了,无不骇异。正在指点之时,那蛇似乎有点觉得,把头昂起,向北旋转,朝着羿等。羿和逢蒙一见,不敢怠慢,两支箭早已如一对飞蝗,直向它两眼而去。接着,又是两箭,观准了飕飕射去。但是它的那股毒气亦是喷薄而来。
这面兵士早已防到,一千束的柴草顷刻烧起,雄黄之气馥烈袭人。凑巧北风大作,将雄黄烟卷向巴蛇而去。这时烟气弥漫,对面巴蛇如何情形一时亦望不明白,但听见大声陡起,震动远近,仿佛是山崩的样子。
形态特征

在《山海经》中,有两处关于“食象蛇”的记载。
①《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②《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
①中的“食象蛇”,有一个确切的名称,叫做“巴蛇”。“巴”字,许慎《说文解字》按: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凡巴之属皆从巴。伯加切〖注〗徐锴曰:“一,所吞也。指事。”,由此,巴当为象形字,小篆、甲骨文皆像挺身蛇形。而所谓“巴国”、“巴人”,的说法应晚于巴蛇。或者,巴蛇之说可能来自巴人传说,汉人因此造字。
②中的“食象蛇”,其特征之一是能“食象”,其特征之二为外观上的“黑蛇,青首”,与材料一中的巴蛇,竟有两点是完全相同的,而且还地处“巴国”,这应该是郭璞认为它就是“巴蛇”的理由吧?
从原文中,我们能总结出巴蛇的第一个特点,这就是能“食象”。
从原文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巴蛇的第二个特点,这就是它的外观颜色。
然而,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对巴蛇的颜色,曾看到过巴蛇的先民,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黑蛇,青首”,其二是“青黄赤黑”。

巴蛇(英文:Pakistan Snake),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大蛇。相传能吞食大象的蛇,经过三年,象的骨头才被吐出。《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后世将这种以小吞大的情形,用来比喻人心的贪婪无度。《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看这场交易,尽有便宜,欢喜无限。正是: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晋·左思《吴都赋》:“屠巴蛇,出象骼。”宁调元《燕京杂诗》:“巴蛇渐长期吞象,蜀帝从今定化鹃。”

《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喻世明言后世将这种以小吞大的情形,用来比喻人心的贪婪无度。可见于《喻世明言》卷二。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看这场交易,尽有便宜,欢喜无限。 正是: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
羿听了,即与逢蒙上前观看,只见那蛇确在山上曝它的鳞甲,头向西,朝着大泽,足有车轮一般的大,张口吐舌,舔煔不止,好不怕人。周身鳞甲,或青,或黄,或黑,或赤,几乎五色毕具。细看它的全身,除一部分在山石上外,其半身还在林中,从东林挂到西林,横亘半空,俨如一道桥梁。众人看了,无不骇异。正在指点之时,那蛇似乎有点觉得,把头昂起,向北旋转,朝着羿等。羿和逢蒙一见,不敢怠慢,两支箭早已如一对飞蝗,直向它两眼而去。接着,又是两箭,观准了飕飕射去。但是它的那股毒气亦是喷薄而来。
这面兵士早已防到,一千束的柴草顷刻烧起,雄黄之气馥烈袭人。凑巧北风大作,将雄黄烟卷向巴蛇而去。这时烟气弥漫,对面巴蛇如何情形一时亦望不明白,但听见大声陡起,震动远近,仿佛是山崩的样子。

"巴蛇吞象"原出自《山海经·海内南经》.其文曰:"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意思是:有一种巴蛇能吃大象(传说巴蛇生于南海,黑身子,青脑袋,长800尺),它把象吞下去后,消化三年,才把象的骨头吐出来.这种象骨服食后可治腹内的疾病.由此可见,即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一般的蛇,要想吞象,那当然更是不自量力了.后来遂以此比喻人心贪得无厌.久而久之即演变为"人心不足蛇吞象"的俗语.明代学者罗洪先曾有诗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
在民间还有一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传说,从前有一个农民上山砍柴,见一条小蛇冻得发僵,非常可怜.农民就把它揣在怀里,带回家中喂养起来.小蛇慢慢长成大蛇,自己能生活了,农民就把它放在山后石洞里,渴了饮山泉,饿了吃野果,大蛇自然对农民很感激.过了些日子,大蛇的石洞口长出棵小小的灵芝.它精心守护,培育,灵芝越长越大,越长越神奇.人们都想得到它,只因蛇的守护,谁也不敢近前.这件事被皇上知道了,就叫人四下张贴了一道皇榜:谁能采来这棵灵芝,就受重赏.这个农民想得到
赏赐,就央求大蛇把灵芝送给他.大蛇答应了他的要求,农民就把灵芝献给皇上,得到一批金银财宝的奖赏.又过了些日子,皇后的眼瞎了,御医说只有龙蛇的眼珠才能治好.皇上又想到这个献灵芝的农民,就命他去挖那大蛇的眼睛.许诺他事成之后,封他为宰相.这农民发了财,又想当官,就又来央求大蛇给他一只眼珠.大蛇只好忍痛让他挖去一只眼珠,皇后的眼睛复明了,农民遂当上宰相.他当上宰相后,养尊处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生怕哪一天死掉,丢下这万贯家财.于是,就想到长生不老之法.听说吃龙蛇心能够长生不老,就又到山中去找大蛇,要求再给他一颗心,成全他长生不老.大蛇见他如此贪心不足,就张嘴叫他去挖.这个贪婪的宰相一近前,就被大蛇吞下肚里,再也没回来.
古代典故和民间传说有所不同.一个是说蛇的贪婪——"蛇吞象";一个是说人的贪婪,人被蛇吞掉——"蛇吞相",这大概是口头文学传播演变的结果.无需鉴别真伪,都是比喻贪心不足,不得好下场.教育人们要克制欲望,不要得了星星盼月亮.常言道:"知足长乐".当然这句话用在事业上,学业上是消极的,不对的,而在克制私欲和贪心上,则是有其可取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