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摘錄] 與其抱怨文化的沈淪,為什麼不向炎亞綸看齊呢?

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77/1917910

在推動許多科學傳播工作的過程中,我經常會感到台灣許多文化界人士對於科技議題的漠視,彷彿科學並不是我們文化裡的一部份,所以多數的文化產出利用了科技作為工具,但是卻鮮少對於科技提出看法與詮釋。

但是很弔詭的是,每當遇見社會中最棘手、最具不確定性的科技爭議時(例如核能、空污、環保、防疫、動保……等),文化人卻又經常是表態得最快速、最明確的一群。文化界的朋友在這些科技議題上的積極參與,均屬好事,只是就文化工作上該有的產出而言,卻鮮少耕耘出普羅大眾所能夠理解的作品,這種感覺就像是平時都吃清粥小菜,但是一遇到某個特殊集會時,就突然大啖麻辣鍋一樣,有一種極度不踏實的失衡感。

這幾天,許多人對於里約奧運閉幕式中,下一屆主辦國日本短短八分鐘的表演節目讚嘆不已。這些讚嘆的背後有許多理由,主要來自於這個表演融合了科技、藝術、創新、精密、前衛……等各種困難的元素,是一個強大的文化實力展現,讓人印象深刻。也因此事後許多人會問,如果哪一天台灣辦奧運了,到底我們能夠拿出什麼東西來?

然而,文化需要的是日常的涵蘊,這些東西是不會從天上突然掉下來的,當日本的表演節目由機器人拉開序幕,影片裡面出現足球小將翼、哆啦A夢、瑪莉歐、Hello Kitty時,科技與人文的元素共同交織出的精彩內容,讓我們赫然發現,最具影響力的文化展現其實都來自於生活的日常。反觀我們的文化產出,要嘛是低級到近乎無腦的俚俗,不然就是嚴肅到足以讓人窒息的菁英,在這兩個極端的中間地帶,卻顯得一片蒼白。

他說「學院的東西本來就不懂,那為什麼我不去學?學了搞不好也能增加拍戲的視角,比起自己瞎混好,絕對是有好處。」沒錯,如果我們覺得自己的東西不夠好,那為什麼不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