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對於防疫期間學術單位軟體解決方案開源化的簡短芻議

因應新冠狀肺炎,許多學校採取關閉圖書館部份閱覽區、開放電腦教室等措施,以避免群聚感染風險,與此同時最大的挑戰,是讓教研活動不受前述狀況影響而延誤。然而資料還是得查,統計還是得跑,此時學校的資訊基礎建設,例如代理伺服器服務與雲端桌面系統的維護便至關重要。

研究型大學由於資源相對充沛,以及教研的需求,通常已建置相對完善的資訊系統,較無問題;然而對於普通大學而言,多數專業軟體仍需要透過開放教室使用,迫於軟體授權合約與授權數限制,多數軟體只能在校園網域安裝(頂多如系上自有空間),讓師生私自拷貝軟體回家使用也有觸法疑慮。然而若系上沒有電腦室等自有空間,學生該如何在缺乏電腦的情況下確保研究的完整進行,勢將成為後勤一大挑戰。而在承平時期,熱門專有軟體不斷漲價,進而排擠校務預算與軟體授權數時,該問題長期而言也遠比防疫更加迫切。

對此,有遠見的資訊單位應化被動為主動,主動輔導教師與學生導入開放原始碼的解決方案,例如以R或Python取代SPSS等商用統計軟體,GIMP取代Photoshop、Inkscape取代Illustrator等,並在常見問題如日常操作、當機等給予必要協助,降低摩擦成本,既可保障日常研究工作在最低軟硬體與預算標準下還能在基礎水準下進行,也有助於學生和教師因故離開學術單位身份後,能享有基本的生產工具使用,學習的相關軟體知識也不至於浪費(試想:在學校學到的Maya, Illustrator等技巧,回家後還能繼續用上嗎?)。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來類比,剝奪一個人的生產工具(應用軟體作為生財工具),也就無異於剝奪那個人自力更生的能力,而繼續任由獨占生產工具的資本家宰制;進而壓抑其能動性(agent, 一種社會學術語,簡單來說是一個人在其所處環境下自主調適部份狀態,或努力改變命運的能力與空間)與自由意志。在右派思想大行其道的當代社會,這話卻似乎顯得更有道理。

然而,前述資訊理念的導入,除需克服組織慣性與政治阻力外,導入過程少則耗時數月,多則數年。傳染病的週期通常只維持約一年即告結束,電腦教室即可恢復正常使用;然而導入所需的耗時,則可能相當於一個人初入大學到學士畢業,甚至攻讀碩博士的期間。如何確保疫情結束後,師生仍有相當誘因學習資訊技術,而不至於半途而廢(甚至連進門學習的意願都沒有),也是資訊教育者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