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 [來談談諮商/關於諮商的進階概念(十四):諮商時,心理師做了什麼嗎?] 做為一個差點把「不當實務」當作碩論題目的人,要寫現在這篇「心理師究竟在諮商時做了什麼幫助案主」的文章,連我都對自己感覺驚訝,關於心理師究竟如何幫助案主的,透過什麼樣的方式能對案主提供協助,我感覺自己終於漸漸能夠解釋了。 當能看懂這一切的時候,其實浮現的是一種很深的哀傷。 我花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去諮商,目前依然持續著,也就是我去找一位自己的心理師諮商,不是我做為心理師幫別人諮商的意思。從父親還在世的時候就持續去諮商,每次去諮商回來以後,其實我也常常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自己到底這次有沒有什麼足以稱為「收穫」的東西,還是這次的錢只拿去打水漂了?每次都對自己的諮商有點困惑。 老爸大概也有點困惑,所以他常常問我「你去了心理師跟你說什麼?」,他大概想從心理師的反應來看看我的狀況,想了解我被「專業者」看了究竟發現了什麼問題,但老實說,我的心理師很少做那些諮商技巧課程常見的什麼「詮釋」「分析」「Reframing」之類的東西,我的心理師多半聽著,然後常常笑了,彷彿我說了一個很好笑的笑話那樣。所以我告訴老爸,我的心理師就是笑了,沒說什麼。 老爸抓抓頭,忍不住說「所以你是花錢去娛樂你的心理師嗎?」 我不知道老爸這個問題的答案,但在我自己生命的起伏裡,我只能試著依靠諮商繼續試著往前走,很多時候我不太明白「諮商」到底帶給我什麼,很多時候我會在回家以後一肚子牢騷,覺得好像沒得到什麼「洞見」,好像真的像老爸說的一樣「花錢娛樂心理師」。 從老爸還在的時候就開始的諮商,一直持續到老爸都不在了。 老爸不在的那段日子裡,我還是持續地維持著諮商,因為家裡突然的改變對這個家施加了很大的壓力,我雖然不知道得到了什麼,但我試著不去改變「諮商需要持續」的這件事。一直到持續很久以後,有一天我才突然地明白了,我的心理師為我提供的「諮商」,到底在做什麼。 那是一個「足夠好、足夠關注、足夠接納」的「同頻」環境。 做為一個神經高度緊繃、很容易過度警覺、有非常多負面自我內言的人,我很容易感覺到情緒的起伏波動,但我原生受的訓練會讓我可以把這些情緒先抽離,優先處理眼前的事情或矛盾,但由於這些情緒往往在事過境遷以後才能處理,所以很少有機會找人說說,我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大吃一頓,來排解這些情緒的張力。 跟心理師晤談到某一天,我突然發現「最近我好像不太需要這樣」。 然後我突然發現了「原來我的心理師其實為我做了很多」。第一個是,透過她身心的穩定放鬆狀態,她能穩定放鬆地聆聽我說的話,這件事對我產生了療癒,我說的話不會嚇到她、不會讓她有被迫要馬上防衛升起、不會突然攻擊我,或是對我劈頭就是一頓評價。 「身心穩定放鬆的聆聽」,是這個社會裡罕見的珍稀禮物。 有太多人,當我們跟他們說話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自己像是在戰壕裡匍匐前進,好像下一刻就可能會有炸彈拋進這個藏身的壕溝,下一刻的自己可能就會身首異處,我們需要時時刻刻緊繃,還是我只是想說說自己的經驗,卻好像馬上會遭受許多評價,會遇到被瞧不起、被輕蔑、被嘲諷、被攻擊,那些會讓我們最害怕的事情都會一股腦倒出來。 會走到諮商室的故事,常常都是那些「被賤斥、無法被看見」的經驗,這些經驗裡常常混和著大量的羞辱感,很擔心被評價,心理師的一舉手一投足,任何一個表現都極可能刺傷已經非常敏感的心。所以,假使有一位心理師可以做到「穩定、身心放鬆的聆聽」,可能就能幫助我們,透過她積極、穩定、身心放鬆的聆聽,我們的過度騷動的神經,就能透過她穩定的狀態,透過鏡像神經元學習穩定自己的狀態。 很多會過度警覺的人,往往是他們處在一個「神經緊張時,又會被過度放大」的「焦慮共振」環境裡,他們的身邊缺乏這樣「穩定、身心放鬆的聆聽」,能幫助他們從過度喚起的狀態裡,逐漸穩定下來。 大概可以把人想像成音叉,可以擴大焦慮,也可以漸漸平靜下來。 如果你是一個很敏感的人,你一定可以從人的各種細微動作感覺到各種「微歧視」「不滿意」「不同意」「瞧不起」這樣的感覺,不管這個人口頭上怎麼說;所以如果你遇到的心理師,他能夠提供你「穩定、身心放鬆的聆聽」,沒有上述的這些感受,那他‧真‧的‧已‧經‧有‧在‧工‧作‧了! 只是每個人的神經能夠逐漸「同頻」,能緩解的時間可能差異很大。 不管是無法接納自己的情緒反應,對有情緒的自己感覺羞恥,不能接受自己有某種情緒;或是,擁有某種充滿羞辱性的經驗、難以啟齒,從來沒有被人聽過跟接納;抑或是,有一部分的自己你很厭惡,巴不得消滅那部分的自己,但一方面說不出口、另外一方面又擔心別人怎麼看自己。 那些神經性的緊繃跟騷動,透過「穩定、身心放鬆的聆聽」能漸漸同頻穩定下來。 「同頻」這樣的概念,其實是出自於神經發展的理論,目前很多被應用在親職教養情境裡,特別是針對大腦正在發展,對情緒很陌生的兒童來說,照顧者非常需要學習「同頻」這個概念,透過大人的身心穩定,來協助安撫跟穩定還不穩定的孩子。 當照顧者本身都有「充滿騷動激動的神經」,要安撫孩子太難了。 換句話說,假使親職教養時能透過「好的替手者」、「擴大照顧的群體」、「讓孩子有父母以外的其他大人可以找」、「讓照顧者跟孩子都有各自可以安撫神經的『安全空間』」等等,都可能可以讓照顧者們「擁有安穩安定的神經狀態」,而能提供「穩定、身心放鬆的聆聽」,那麼我們可能就不會對心理師提供的「身心穩定的聆聽」有這麼高的需要。 但,令人遺憾的是,「身心穩定的聆聽」在社會裡還是太稀缺了。 所以我們才會需要這樣的專業,幫助在退無可退時,不必棄守。 當我發現了這件事以後,我其實經驗到一種很深的觸動,關於我的心理師「看起來什麼都沒做」,其實卻做了對我很珍貴的事。對於這件事發現的時候,我其實無法忍住不哭,我經驗到一種很深的、穩定的、陪伴,於是我也曾經跟心理師表達過這件事,不管是一開始的困惑跟不滿,或是直到很後來才理解的事,感謝她提供我的一切。 生命裡許多珍貴且有意義的「照顧」就像這樣,無聲但影響深遠。 但有許多「無聲」的事,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時常被吞噬,讓我們時常遺忘那些真正珍貴、滋養我們的生命、安撫我們的心靈、平復我們的神經、讓我們不會喪失生存的念頭、還是相信自己值得被愛,這樣的「無聲的照顧」,時常太安靜,安靜到不會被看到,然後就會被忘掉。 所以想試著寫下來,我自己在諮商中的體會,也跟大家分享。 縱使你去了一個諮商,心理師沒有做什麼很巧妙的詮釋、分析、再架構,也許,其實她依然有為你做一些什麼,只是你現在還沒有感覺到而已。 我還是期待一個「身心穩定的聆聽」觸手可及的社會。 不必非要是心理師不可。 願每顆被拋擲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的稚嫩之心,都能在自己過度騷動、躁動的時候,發現到自己或許需要協助,也能夠在觸手可及的地方找到身心穩定的聆聽,讓我們一點一點練習安穩下來。 #來談談諮商 #諮商裡最陰性難以被看見的貢獻 #同頻的神經安撫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9W1zzosJmGxhaq7KwpK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