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 塑膠微粒進入大腦確實是近幾年的研究焦點,這已經不只是印象中的新聞了,而是科學家正在積極探索的議題。這類研究大多還處於初期階段,但已經觀察到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 塑膠微粒如何進入大腦? 目前研究推測主要有幾種途徑: 1. 呼吸道吸入:空氣中的塑膠微粒可以被吸入肺部,並透過血液循環進入大腦。 2. 消化道吸收:經由飲食、飲水攝入的塑膠微粒,可能穿過腸道屏障進入血液,然後再進入大腦。 3. 嗅覺神經:有研究指出,極微小的塑膠奈米顆粒可以直接透過鼻腔的嗅覺神經傳輸到大腦。 對健康的可能影響 雖然目前還無法斷定塑膠微粒直接導致特定疾病,但動物實驗已經顯示一些潛在的風險: • 發炎反應:塑膠微粒可能會在大腦中引發發炎反應,而慢性發炎被認為與許多神經退化性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有關。 • 血腦屏障受損:塑膠微粒可能破壞保護大腦的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讓更多有害物質有機會進入大腦。 • 行為和認知改變:部分動物實驗顯示,暴露於塑膠微粒的個體出現了記憶力下降、學習能力減弱等認知功能改變。 這算文明病嗎? 「文明病」這個詞很貼切,因為塑膠微粒的普遍存在是現代工業社會發展的結果。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塑膠製品,從包裝、衣物到汽車輪胎,都會不斷釋放出塑膠微粒。這些微粒無所不在,從海洋、土壤、空氣,甚至到我們食用的食物和飲水中。 總體來說,雖然人類長期暴露在塑膠微粒下的影響還需要更多研究來證實,但它無疑是對全球環境和人類健康的一大挑戰。這也提醒我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也應該思考如何減少塑膠使用,為環境和自己的健康盡一份力。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IrPGnVUmFRYkkf52mXz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