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幽微難解的親情習題 ― 關於《柏捷頓家族》S2三角戀的一些感想

(以下分享有大量S2劇透)

相較於S1的通篇好評,《柏捷頓家族》(Bridgerton)S2在台灣評價似乎好壞參半。負評多半聚焦在對男女主角戀情的無法認同,和國外風向完全呈現兩極化。評論者大多認為,男女主角Anthony與Kate滿口責任、控制欲強,卻又傷害了Edwina(Kate的妹妹,Anthony原先的訂婚對象)的感情,兩人根本不配擁有幸福。

現在想想,台灣網友大多無法認同Kanthony(劇迷替Anthony與Kate取的CP名),會不會和亞洲社會多半為權威式教育有關?在成長經歷上,我們很常為了爭取自主權,和父母有所爭執。因此大多數網友會偏向同情Edwina,對於干涉家人很多的Kate及Anthony沒有太多好感?

也有書迷抱怨影集大灑狗血,毀了原作溫馨的姊妹親情。在原著《子爵之戀》(The Viscount Who Loved Me)中,其實沒有戲劇性的三角戀情,Anthony雖有意追求Edwina,但Edwina對Anthony沒有懷抱情愫,甚至早早看出姊姊與子爵之間的曖昧情愫,最後也誠心祝福兩人的感情。

但我認為,S2的三角戀沒有絕對的惡人,只有過度傾斜的親子關係需要平衡。Kate最終必須學著放手、不再一昧扛下家族壓力,Edwina也必須正視潛意識過於依賴姐姐的事實,讓長姊如母的Kate能過自己的人生。

可能受成長經歷影響,或著本身也逐漸到了扛下責任的年紀,因此對於Kanthony的處境頗有共鳴。兩人絕對不是完美的家長/兄姊,但他們已經在能力所及,盡全力做到最好了。

其他家族成員顧好本分就行,然而Kanthony必須先把「家長」的角色放首位,自己永遠只能放在最後。連獨立有主見的Kate,都無法倖免這樣的包袱。更可怕的是,當你努力盡責,家人反而嫌棄你處處干涉,或是抱怨你做得不夠好。

男主角Anthony即是面臨這樣的處境,儘管Violet是溫柔、善解人意的母親,不過對於Anthony的態度,終究與其他孩子不同。Violet仍會不自覺地,把一家之主的壓力,強壓在兒子身上,甚至無心地把兒子與備受尊敬的丈夫做比較。導致Anthony經常陷入「永遠比不上父親」的自我厭惡循環,也更加把責任扛在身上。

所以,最後一集中,母子之間的告解戲才會這麼動人。Violet並沒有義務要向兒子道歉,但這個道歉Anthony非常需要。畢竟,這是父親驟逝後,被迫提前長大,扛下一家之主重責的兒子,該獲得的體諒與鼓舞。必須要有人告訴Anthony
,「你已經做得夠好了/你沒有義務扛下這些」,他才能解除枷鎖。

女主角Kate同樣面臨類似的困境。她的控制欲,一方面是出於強烈的護妹之心;
另一方面,Kate也是想藉由替家人付出,證明自身的存在價值。儘管Kate本身的獨立性格及優秀能力,讓她很自然地在父親死後,扛下一家之主的位置,可是這應該是繼母該擔的責任,而不是她。

試想,父親逝世後,Kate除了一半血緣的妹妹,基本上是舉目無親。因此,她潛意識會認為替家庭付出,就能在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面前,穩固在家中的位置。在惡性循環之下,導致全家人幾乎把所有心力,聚焦在Edwina身上,因為Kate永遠不需要令人操心。

反而是Lady Danbury,很大程度成為Kate精神上的「母親」。她們性格其實很相像,同樣強勢堅毅。因此Lady Danbury才能留意到,Kate在武裝面具下的脆弱與煩憂,給予諸多忠言逆耳的建議,因為她是真的關心這位性情相近的女孩。
有趣的是,朝夕相處的Mary與Edwina,卻沒有注意到Kate的異狀。這也是繼母Mary後來感慨自己「失職」的原因,照理來說她才是真正的長輩,卻把Kate視為無所不能的「超人」,過於依賴對方。顛倒的親職關係,勢必有失衡的危機。

Mary無疑是深愛Kate的,從她在失和已久的父母面前,捍衛繼女的價值,就足以證明。但Mary與Violet一樣,沉浸在失去摯愛的悲痛中,將家務及產業全權交由女兒打理,忽略了Kate縱使再能幹,仍是年輕、孤立無援的女子。作為母親,應該要試圖替女兒分擔責任。在經過種種波折後,Mary終於體會到自己的失職,為女兒獻上遲來已久的肯定。Kate不需要做任何事,才能獲得血緣不深的家人肯定,她本身的存在,就值得被重視與關愛。

至於Edwina呢?雖然感情受創、遭到姊姊欺騙的她,確實有點無辜,也令人心疼。但這是Edwina成長必經的一課,若沒有經歷挫折,她只會是備受呵護的溫室花朵,而非淬鍊後堅韌的鑽石。

縱使沒有惡意,Edwina仍無意間,將姊姊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姊妹倆感情深厚,但相對於瞭解妹妹極深的Kate,Edwina從來沒有深入了解姐姐的內心世界,更多是將Kate視為可以依賴的「母親」角色。發現Kate不可告人的秘密、開始與姊姊冷戰的Edwina,就如同成長期間的你我,認為母親干涉過多,也沒有兒時想像中完美、堅不可摧,便搞起自己的小叛逆,忽略了從未有人天生就是母親。而就算是母親,也該有自己的人生,而非一輩子為子女而活。

所以最後她的「犧牲」是必然,因為傾斜的天秤需要導正,不能總讓Kate成為犧牲、扛責任的那一方,總是受到保護的妹妹也該有學會「付出」的時刻。

另外忍不住想補充,Kate起初百般阻撓Anthony與Edwina交往,雖然對某些觀眾而言不太討喜,但我認為Kate這樣的行為,完全沒有問題。畢竟Anthony最初已明說,只想尋求體面、無關愛情的結合。深愛妹妹的姊姊,怎會忍心讓情竇初開的妹妹跳入火坑、受到傷害呢?

後續的劇情中,向來勢不兩立的Anthony與Kate,發現彼此的共通點,逐漸墜入情網,則是另外一回事。由於察覺到自身心意時,Anthony已和Edwina訂婚,Anthony與Kate也一直克制感情,並非刻意欺騙Edwina。

而正如劇中提到的,攝政時期對於「訂婚」有一定的潛規則(雖然此劇為「半架空」背景,大框架還是遵循歷史規範的)。若是女方提出,社交圈頂多覺得「女士們向來情感豐富、意志不堅定,但男士們要有紳士風度,尊重女士的決定。」但如果是由男方解除婚約,輿論就全然不同了。可能變成「是不是女方有什麼問題?莫非是行為不檢點?還是有其他不可告人的因素?」於是,即使Anthony事後反悔,在Edwina執意要嫁的情況下,顧及女方名譽,Anthony也不好解除婚約。

―――
以下附上第五集中,當Violet看出Anthony對婚約有遲疑時,兩人之間的對話:

Anthony:「我不能臨陣退縮,讓Edwina姐蒙羞。」

Violet:「你說的對,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但女人就不一樣,年輕少女很常有的,被求婚的刺激衝昏腦袋,後來才看清婚姻的本質。如果是Edwina撤消婚約,沒有人會責怪她,你也不會讓她蒙羞。在交換誓言之前,免除她的責任吧!」

―――

況且,個人認為Edwina對於Anthony的愛慕,更像是青少女的crush。她確實愛過對方,但迷戀的程度居多,眼中看到的擁有英俊面容及顯赫家世的「白馬王子」,並沒有視對方為有缺陷的「男人」。若對婚姻懷抱過度浪漫的幻想,忽略對未婚夫其實了解不深,彼此性格可能也不太匹配,真要貿然結婚反而釀成悲劇。

當然,還是要適度替Edwina平反。自從訂婚後,Edwina非常努力想成為理想的子爵夫人,也渴望更接近Anthony。但Anthony由於自身性格、內心陰影,以及傳統社會對男子的期待,讓他致力做無所不能的「紳士」,總是隔上了一層保護罩,不願輕易向人傾訴心事、暴露弱點(這也是Kate與Anthony更合適的原因,率性且不拘小節的Kate,能讓一樣固執、總是堅持社會標準的Anthony,卸下防衛吐露心聲。)Kate縱然不願讓妹妹受到傷害,卻忽略對方早已成年,已有自己的判斷力及想法,也具備足夠成熟的心態去面對困境。就如Lady Danbury所言,Kate不應一昧保護Edwina,盡說些善意的謊言,而是應該對妹妹誠實所言。

所幸,S2擁有「幸福快樂」的結局。一度瓦解的親情如願和解,有情人受盡磨難後,仍順利結為連理。

Anthony能有讓他卸下盔甲的靈魂伴侶,不用成為無所不能的「紳士」,而是做最真實的自己;本欲回到家鄉(印度)生活的Kate,選擇在異地(英國)建立新的家庭。向來無畏的女子,繼續展開她人生的冒險;Sharma母女不再縮在舒適圈裡,軟弱的Mary重拾親職,Edwina學習獨立。Sharma一家感情依舊深厚,不過避免失衡的親職關係惡性循環,分開生活對彼此都是更好的。

《柏捷頓家族》除了浪漫的愛情,溫暖的親情也是重要元素。或許此劇沒有太多歷史底蘊,仍是展現了不受時代限制、幽微難解的親情習題。無論互相扶持,或是爭吵失和,都是世間無數家庭的縮影。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