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最近許多讀者終於不再潛水,浮出水面來問我一些書裡面講的不詳盡,或者他們看不懂的問題。這是個很好的現象,表示許多讀者願意更上層樓去追尋更清楚的未來,而不是用自己的理解,把自己困在原地。這對我也很有幫助,因為通常我在寫作的時候,我是用我熟悉的語言,我並不會知道大家是否會誤解我的意思,透過客問答,不只能解決讀者的困惑,也藉此解決我和讀者之間的語言障礙和溝通認知,讓我把我會的技巧講得更清楚。



不過,很可惜的是,我發現很多讀者不大會問問題。這不是讀者專屬的情況,我很多學生也不大會問問題。包含我自己,也是從不大會問問題,慢慢摸索,在一些先進、前輩的指導下,把問問題的技巧慢慢純熟。所以,不會問問題,並不可恥,麻煩的是,自己不清楚自己不會問問題,才是問題所在。很多回答者不會告訴你真實狀況,也就是他不會跟你說:「你問錯問題了!」或者「你的問題搞錯方向了!」還是「你希望問什麼?」通常,回答者都只是就你的問題,以他所知的回答就好;如果不清楚,不了解的,他可能答非所問。礙於情面,發問者也不敢繼續追根究柢,通常大家就在「反正問了」、「反正答了」當中,互相交差了事。發問者沒有學到更深入的知識,回答者也沒有搞清楚發問者的困擾。



我們很難要求每個回答者都變成像我這麼雞婆的老師,所以,我覺得我乾脆雞婆到底,教教大家怎麼問問題。我整理出來,發問有八個技巧,讓我一一為大家分析:



第一種發問者常常會犯的錯誤是講心情、講情緒,但是沒有把問題問清楚,或者讓回答者搞不清楚你希望他回答什麼。



我最常遇到的就是想要創業的朋友,但是講的不是想要創業的目標,卻是工作不順暢的過去或現在在職場上的煎熬。讓人搞不清楚他倒底是要先解決職場不順遂的主因,還是要討論創業上遇到的麻煩。



當然,我不否認情緒對於我們採取一些行動有些影響,但是解決你的情緒問題,應該是心理醫生的工作,而不是作家或老師擅長的範圍。尤其是,這些朋友根本不打算解決情緒帶來的困擾,可能只是想發洩自己的情緒,但他卻會認為這是「前因後果」的一部分,要回答者先了解他「形成」目前問題的前因。可惜的是,他們通常無法把這兩者前因後果連結的十分恰當,最後,回答者提出的建議可能是解決前因—情緒問題的方法,而沒有解決後果—真正問題的策略。



以我遇到的狀況來說,最後我的方法,就是請他思考好,是想解決職場上不順遂的原因,還是目前創業上所遭遇的困難。因為這兩者並沒有必然的關係,職場上的工作技巧雖然和創業的方法有些相通,但是層次不同,思考的方向也不同,要著眼的地方也不同,我們得先想清楚是要解決哪件事。



而且情緒會掩蓋理性思考,困在情緒困擾的朋友,往往會深受情緒影響,問出錯誤方向的問題,也就是下一個我要講的:目標錯誤。



第二種發問者最容易搞錯的發問方法是目標錯誤。



比如說想創業,只是想很有錢,很有閒,但是卻沒有創業的目標,不知道賣什麼才好,所以問題一直繞著怎麼賺錢。沒有產品的標的物,直接跳到「怎麼賺錢」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嗎?



創業要成功,不是想著賺錢就好,而是你要實現什麼理想,服務哪些人,用哪些方式服務。這好比你想要從台北到高雄,你得思考你要用什麼交通工具去,開車、搭客運、火車、高鐵,還是像我爸搞過的機車環島之旅,還是現在時下流行的單車挑戰。重點是,你是不是真想去高雄?還是只想到台中?或者只是走路到隔壁的餐廳而已。



目標錯了,整個推理和思考過程就會十分可笑。有一位朋友來問我人生目標的問題,在我的逼問之下,他最後提出一個結論—他的目標就是成為有錢人!然後呢?成為有錢人之後,人生終了了嗎?那多少錢,叫做有錢人呢?



他可能不了解,有的有錢人的興趣根本不是花錢,而是不停賺錢的成就感,所以他們的生活很樸素,甚至跟我們一般人沒兩樣;還有一種有錢人是為了面子,他們賺錢的目的是為了排場,為了不讓人瞧不起,所以賺來的錢幾乎都付給這些排場:名貴的車子、司機、豪宅、瑪麗亞、名牌衣服、包包、珠寶,和參加不完的宴會。但夜深人靜的時候,他們還是感到寂寞、無助,人生缺乏意義。所以才會有這麼多有錢人酗酒、吸毒。



有些有錢人則是和我們一般人一樣,希望不要為錢煩惱,能盡情享受。通常剛開始沒享受過,會覺得十分新鮮有趣,但是變成一般生活之後,餐餐鮑魚、魚翅漱口,新鮮感消失,然後呢?



我不是講大家不要成為有錢人,因為不要為錢煩惱是很重要的,只是有錢之後的下一步呢?富爸爸與窮爸爸系列的作者羅伯‧清崎就是最好的例子,他退休了兩三次,如果不是一直思考他接下來人生要幹嘛,他不會創立富爸爸的教育機構,繼續為他的新理想而「工作」。



目標不是你現在正在做的事,而是你想、而且將要做的事。對人生來說,是你願意奮戰不懈,即使面對許多困難,也不願意放棄的事情。或許會有些調整,但是不能輕言放棄。當然,如果不是人生方向這麼大的題目,至少你得搞清楚你做這件事,希望得到什麼結果。



比如說,我有些學生讀者問我考研究所的技巧,目標應該就是通過研究所考試,一切的努力就是為了完成這件事。當然,他可以問如何建立良好的讀書習慣,但這個問題和考上研究所就沒有那麼密切的關係。良好的讀書習慣可以建立終身學習的態度,但不必然能讓你短期考上研究所。



我們只有搞清楚我們問問題的目標,我們才有機會期待回答者的答案是能馬上解決我們眼前的問題。不然,即使回答者的回覆很有用,卻不是「馬上」能用,那麼我們還是不能「立刻」解決問題。



除了問錯目標之外,第三種狀況是問題跳躍了,跳過一個或幾的階段,甚至跳過某些層級。



比如前陣子有個學弟問我:「要怎麼樣學習,才能當一名總統?」溝通了很久,我才搞清楚他是為了大學選系而煩惱,但選系到當總統,不要說沒有必然關係,不過當中跳了好幾個層次,所以他當下的問題和開頭的當總統發問就沒有必然關係。



這種事情在公司工作更常見,比如說要辦一個活動,很多人就直接問:「怎麼樣辦好一個活動?」而沒注意到,從企劃、籌備、連絡、場佈、當天活動流程、備案,有好幾個階段得思考。



許多事情是有程序的,必須先打基礎,才會有結果。我們的確必須先有最終結果的藍圖,但是我們也得搞清楚做事的程序。知道自己現在在哪個階段,該問什麼問題。有些問題是基本功,你得蒐集資料,得做功課,最後才發問,這樣的問題才會深入,才能切中要害。



比如有一陣子我想裝潢房子,我找了設計師,一劈頭我就問了個沒有概念的問題:「要多少錢?」還好這個設計師知道我是個新手,慢慢的指導我:「你要先告訴我:房子多少坪、幾間房間、希望裝潢的部分,是全室施作、還是部分裝潢,希望木工還是系統家具,有沒有土木、水電,希望的風格,而且我還得丈量、作圖,才能估價…。」跳過許多層次,可能有答案,但是答案一定不精確,而且參考價值不高。



有人會用好高騖遠來形容、也有人會說不切實際,但是這都太負面了,其實就是跳過很多層次在發問。假如我們承認公司裡面至少有三個層級:員工、主管、老闆,那麼你的問題是在哪個層級呢?有的時候,同一件事情,三個層級應該有不同的反應也說不定。



第四種類型則是問題缺乏邏輯整理。



很多人問問題,拉裡拉雜很大一個篇幅,卻東扯一點,西說一些,讓人搞不清楚他要表達什麼。有時候他的一個問題,甚至得拆開好幾個問題,解決的方法也有一定程序。就像我的學生最常抱怨的「找不到工作」,當中光是應徵,就包含寫履歷表、投遞履歷、爭取面試、通過面試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還能再拆開討論。



大家以為「找不到工作」是一個問題,其實它包含很多元素,尤其是「原因」這件事。許多發問的學生總是講不清楚他找不到工作的原因,甚至他們會歸咎一、兩個他們「自認為是答案」的原因。比如學歷不好,或者大環境不景氣。



「學歷不好?有沒有小學畢業也工作的?大環境不好?那全民失業了嗎?為什麼「是你」找不到工作呢?」問題應該是「你」這個因素最大吧!是嫌棄錢少?是沒有興趣?履歷表寫不好?面試表達不好?還是根本是因為「懶」?



我們總用邏輯不清,混雜著多種不明的原因去包裝我們出狀況的真正原因。這樣出現的問題,當然就語意不清、缺乏邏輯。自己都搞不清楚的「問題」,又有誰能搞清楚呢?



我都會建議這些朋友把自己的問題畫下來,用樹狀圖,把自己的問題釐清清楚。比如很多人都以為我的著作看起來沒有邏輯,其實當中是有邏輯的。我的著作核心就是過一個幸福而滿意的人生。因此核心就是「富爸爸系列叢書」,第一本《富爸爸沒有說的秘密》雖然是從職場和老闆的對話開始,但是就是直指我們在社會上最常抱怨的核心—不愉快的職場生活。而這不愉快一開始可能是對老闆的不了解,所以我拉出另一個創業系列—《無本生意》、《無本萬利》…。但是最終是對人生方向的模糊,所以我在富爸爸系列的續集—《喚醒你的致富基因》去談尋找人生的方向。當然除了人生方向還有很多技巧我們必須學習,而且是得越年輕開始越好,所以有了學習態度建立的考研究所書籍:《進入夢想的研究所》、《研究所拿高分》,和與團體合作、經營團體的《社團成功學》,還有找工作、適應職場的《草莓革命》、《告別失業》。有的人則是用大環境的問題一直去遮掩自己內心對自己能力不足的恐懼,所以我才寫了台灣問題的政治經濟書。



邏輯搞清楚,我們就知道自己會往哪裡去,會到什麼地方。即使一時遭遇挫折,也不會太過憂慮、煩惱,而能致力於解決眼前的困境。重點是,不會被旁人的雜音所迷惑。怎麼說呢?以我為例好了,我希望以作家職志,雖然經濟上我可能得兼著教教書、做做顧問,但是本質上都是對我的寫書創作也很大的助益。但是有個讀者看了大陸內地一些讀者的批評,建議我:「要不要創一個事業,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呢?」



大家很難理解我的想法與對成功的定義,過去我曾經賺很多錢,事業也很成功,最差的狀況也在上市公司擔任中階經理人。但是這些世俗的所謂「成功」,和我們內心的「愉快」與「平靜」是兩回事。當我們邏輯夠清楚,知道自己要過什麼生活,希望在人世間留下什麼,那麼世俗的成功只是錦上添花,而不是我們真正的「志業」。當然,如果邏輯不夠清楚,我們就會跟隨著旁人的意見隨之起舞,把枝葉當成主幹,盲目追求「別人」的成功,相信我,那只會讓你痛苦不堪而已。



想清楚自己要什麼,我們會發現,發問不只是為了解決問題,有時候只是為了解決我們的困惑。



所以,第五,問問題不一定是解決問題,有時候是吸收經驗,有時候是獲得知識,有時候是激發靈感,我們有時候會隨著問題的進展,回答者回答的狀況,而轉變目的。唐太宗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也得你心中有一把尺,知道什麼對你來說是「得」,什麼是「失」!



過去我曾經遇到一個很困難的狀況,老闆用很高的薪水請我到公司,卻不信任我,想逼我走,卻不想付資遣費。所以他打算用一個大家都做不好的工作來為難我。一開始,我接下這份工作是為了賭氣,後來我漸漸有點疑惑,我是要證明什麼?



有一次老闆請了位鴻海退休的高階經理人來我們公司演講,我想在大公司上班的主管,應該很有本事,所以我把握會後Q&A的時間,把我的問題問清楚。



我是這樣問的:「一個工作四任主管都失敗,該不該接?」

他回答:「要問你接不接受挑戰,有沒有把握做好。」這個答案和我內心一致,所以我繼續問:

「如果沒有預算,沒有人員編制,我還要接嗎?」

他竟然回答:「這樣啊!應該是公司要逼你走了,你就快離職吧!以免後面很難看!」



那個時候,我就知道大公司的人不能解決我的問題,因為他們習慣在證常編制下解決問題,要有人、有錢,他們並不習慣「小米加步槍」打天下。很多回答問題者會有背景的經驗的影響,但是你總能找到蛛絲馬跡去應證一些自己的想法,至少我就明瞭我的判斷沒有錯,老闆是希望我走路了。這位講師沒有回答的問題,不過,我卻領悟出「以我們這種草莽出身的業務員,我們愛惜羽毛的方式,應該是打下天下再說!」所以,我把那份工作做到四年來所有業績加起來的兩倍,我才走人。



有時候,問問題就是這樣,你是否得到你滿意的答案,無論是你自己想清楚的,或者是真把問題問清楚。



所以,第六,就是追根究底的精神。前面那個問題我可沒有放棄把作法問清楚。我回去找我以前的老闆,一個白手起家的老闆,他給了我一些做法上的肯定答案,才讓我把事情做到成功為止。後來,這家公司拼命留我,我才能帶著他們的推崇而順利跳巢成功。



很多學生問我問題,都只問一半,比如網路行銷課,他們問了網站怎麼架設,卻沒有持續再問我怎麼經營,尤其是在經營一段時間之後。應該問題會更多,但是他們卻放棄了繼續追問。明明現在網路很發達,電子郵件隨便就能發,但是很多人還是虎頭蛇尾,讓自己的問題從此石沉大海。



有時候,問問題的追根究底,還得「一鼓作氣」。趁著熱情還沒消退,趕快把問題搞清楚。這是很多人做事不會成功的原因,他們總是把事情延遲消退之後,意興闌珊的交差了事,所以事情雖然有做完,卻不是最好的結果。等到下一次新的熱情出現,依然虎頭蛇尾,所以他們老是在抱怨自己的失敗,其實,問題出在他們不擅長運用自己的特性。熱情通常是需要用不斷推進來持續點燃,就像丟柴火一樣,要不斷用事情的進展,來不斷點燃熱情。一個問題解決的成就感,就會引爆更深入的問題,而擱置問題,只會使熱情冷卻。



真正點燃熱情,不是人家給了正確答案,而是得到方向,自己去解決問題。唯有自己動手、摸索,成就感才能點燃熱情。



因此,第七,我們問問題的時候,不能要求有正確答案,所謂正確答案就是要求別人幫你做好,比如我們有些文件,希望找人幫我們看看,給些建議。但是,我們卻不能期望回答者直接幫你修改。



他修改好了,那是他用「他的功力」做的東西,和你還是無關,下一次類似的問題來了,你還是不會處理。所以,我們問問題,請別人幫忙看一下文件,都是希望能找出錯誤,學會處理的技巧,而不是請別人代勞。即使,這件事,我們一輩子可能只遇到一次。



最後,問問題要抱懷著感恩的心,不要問題解決了之後,連隻字片語的感謝都沒有,這樣你下一次,也沒有機會再問同一個人不同的問題了。比較會經營自己人脈的朋友,通常會逢年過節或特定節日,送上自己的關懷。現在免費、方便工具這麼多,一封電子郵件、一通簡訊,都可以讓你維繫龐大的人腦資料庫,你又何必讓自己的懶惰讓自己老是處於徬徨的時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