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選完可以講了。

2014陳菊在高雄氣爆的時候,馬上停止行程跑去勘災,但受害範圍實在太大了,持續一天快兩天才告一段落,交待各單位與幕僚其它工作後,回到官阺休息。

陳菊才一回去休息,統媒馬上說陳菊找不到人,跑回去睡覺,陳菊接到幕僚通知,趕快回到災區現場。但沒用,從此陳菊莫名其妙得到一個睡菊的醜名。

2016年一個地震,台南維冠大樓倒塌。有陳菊的案例在前,賴清德豁出去了,三天沒睡覺在現場指揮坐鎮。跟他同行的王定宇等人看到賴沒走,自己也不敢先走,過勞到喉嚨沙啞黑眼圈面光泛油。而因為最大的總指揮在現場,任何事都由他決定,很多訊息也一直向他匯報,於是所有媒體都能找得到人,以及得到較完整的回應。事後媒體評價沒有負評。

但這是好的嗎。

蔡英文2016上任總統,在隔年2017出訪的時候,勞基法也修法通過,當時蔡英文很紅,隨街記者有機會便圍繞著蔡英文轉閒話家常。在飛機上,記者隨口對蔡英文說他們也想休假,蔡英文說你該去向老闆說。這句話被統派斷章取義攻擊蔡英文嘴上一套作事一套,直到今天。

但事實上一直到2020以前,才陸續有更多人幫蔡英文澄清,因為勞資權益本來就是要找老闆說,總統只能管到公務員。如果蔡英文把勞工當成公務員在干涉,那台灣就是共產國家。有這樣的起步,後來在對抗很多煽動式的炒作議題,也能很容易分辨哪些根本就邏輯錯誤。這也是台派民眾後來對抗短影音掐頭去尾思維的一種簡單邏輯。

賴清德當初為了維護媒體前的清高形象,在維冠大樓前三天不走。一個人的工作可以執著,一群人的工作還是該權責分工,特別是大老闆的角色要拿捏好。很多美式企業的CEO,不是很喜歡親力親為把自己搞得很累然後把公司業績帶起來的高階主管,因為你不是工人,你是領導,領導該作好領導的工作。

之前《在路上》提過的那兩段,賴清德對蔡英文說「我跟你作事的方式不一樣,但我們理念一樣」。賴清德對蕭美琴說「我們同一路的」,蕭美琴說「你確定?」「出去一趟就會知道台灣走得很前面」,而賴清德卻話鋒一轉「沒有民主與多元就不是台灣」把話題轉回國內。

國內王的思維。

蔡英文執政時,多數時間被批評為黨內亂糟糟,初期說她沒有人馬,全是各派系七拼八湊,女總統沒人脈早晚被架空。但結果是蔡英文的票數一年比一年高,而2024的造勢場,蔡英文的歡呼聲比賴清德的歡呼聲有更多情緒上的明顯感受。

《在路上》所表達的觀點,是要儘量廣納人才,才能繼續前進。

希望廣納人才之後能信任人才,與適用人才。

2026危機四伏,因為疫情帶來很多問題,能安全渡過,很大的因素,是加速壓迫了本來就因為健保制度很吃虧的醫療繼續吃大虧。但醫療不是一般產業,它直指健康與人命。健保是財務政策不是治療方案,怎麼讓經濟支出與生命品質之間能有更好的平衡,這是需要鐵腕的。一個人的親力親為有限,一個人的想法也有限。

總是靠南部縣市的票來灌注北部的損失,那南部只會受到更多中國的攻擊與滲透,總會累的,韓市長不會只出現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