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老牛的收容和居家安養 黃淑郁 2013年5月22日 老牛收容園區--「老牛的家」 台灣耕牛拉車、種田辛勤一輩子,天天和農家為伍,應可歸於伴侶動物,但是,最後絕大多數都被賣給牛販屠宰了。「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13年前開始介紹人道宰牛之前,宰牛者皆以斧頭砍伐牛頭讓其昏死。朝夕相處的牛賣掉了,農家子弟心靈總有抹滅不掉的陰影。2010年蘇煥智縣長和其同事在台南縣柳營鄉創辦公立老牛收容園區--「老牛的家」,終於讓社會有表達疼惜悲憫的途徑,是很有意義的。 根據蘇縣長部落格2010年2月13日的文章“「老牛的家」給老牛溫暖的家”,當年台南縣僅剩161個農戶有養牛,總頭數為218。三年過去了,耕牛恐怕更少了。農民雖然基於感情不吃牛肉,但最終還是會把牛賣掉。賣牛免不了有經濟因素存在。根據自由時報2012年6月29日楊金城先生的報導,當年6月27日愛心媽媽吳久惠花了6萬元從屠宰場買下一隻水牛隔天送往台南「老牛的家」安養。不能否認的,農民賣掉那頭牛所得價格一定低於6萬,但是就是三萬、四萬、五萬,對農民來講卻是一筆很大的、稀有的現金收入。 農民賣耕牛除了經濟因素以外,或許也將脫手於屠宰場當成安樂死看待。耕牛終究會病老臨終,痛苦掙扎或所難免。當醫療無效,誰來處理伴侶動物的病苦?誰來處理龐大的屍體?傳統上,退役後一定都是在適當時機脫手,讓牛走入屠宰場,免去一些束手無策的居家生前死後的難題。 收容或居家的選擇 「老牛的家」的創立,熱情無拘的說出了對工作伴侶的疼惜。我想利用此機會試論社會資源能否用得更經濟有效,讓台灣或台南更多的老牛可以得到適當的居家和收容照顧,也使農家因不需賣牛到屠宰場而使心靈不蒙上陰影。 (一) 市場價格 很多報導提到2012年屠宰場是以高於市價的水準把牛賣給救牛的吳久惠。同時,2013年5月14日中華日報記者張淑娟也報導,吳久惠最近想要從牛販手中買兩頭老耕牛送到「老牛的家」,但因價錢太貴而放棄。對善心人士比較有利的購牛方式應是,先蒐集資訊,知道台灣或台南耕牛所在和退役與否,再派出善心代表拜訪農家。有些農家會居於保護工作伴侶免於被殺的道德觀念和感情因素而願意接受低於市場行情的價格,這個價格一定會比到屠宰場救牛所付出的價格少很多,甚或不需要付錢。 (二) 居家安養計畫 若是老牛能在家安養,可以省下愛心人士救援的錢,也可以避免「老牛的家」過分擁擠,並節省一些納稅者的錢。所以,政府或許可以考慮協助改善老牛在家安養的環境和條件,譬如,除蚊蠅和清理牛舍糞便,居家看病,無法療癒的牛的安樂死,以及屍體的焚化。善心人士訪問農家時,同時提供政府的居家安養計畫,如此,一些可以不計較3、5萬元現金收入的農家可以選擇終生陪伴老牛,老牛不一定要遷入收容所終老或是靠屠宰場善終了。 (三) 縣市合作 據報導,台南「老牛的家」目前的設施只夠收容10頭老牛,經費不充裕,將以台南的牛為優先收容的對象,可想而知,這將限制愛心人士的救牛活動。或許,其他縣市可以參考台南也設立老牛收容園區,以及推動老牛居家安養計畫,這樣就可以分散園區的牛。或許,台南可以也可以考慮擴充園區,以接受其他縣市政府補助的方式收容外地老牛,共同分攤台灣老牛的照護成本。 結論:愛他就幫他順利離開 協助老牛居家安養,或許社會成本最低,同時「愛他就要照顧他一輩子」是很美的理想,但是人因年紀、健康、遷居和經濟的改變或是動物本身行為和健康的關係,兩者確實有可能難以再一起生活下去。收容園區正常的功能即在理智接受飼主和動物之間關係的改變,讓兩者合法的分開,各有新的未來。所以,政府一方面協助改善老牛居家安養的條件,一方面設立收容園區來穩固社會安全網,讓人、牛盡歡顏,該也是大同社會的理想。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155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