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 轉苦為樂 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人們正經歷著西方文化的危機,它就是不安、倦怠和時代病,它是焦慮、躁鬱和絕望……,禪能為生存問題尋求答案 --- 覺悟者。這個答案與現代最珍貴的成就不相衝突,因為它不違背理性,真實和獨立。 前言:世尊,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離欲寂靜。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八正道、十二因緣,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佛法是圓滿周延的,可是真正力行實踐的人確實不多,原因是眾生欲望無窮、眾生執著物質的享受和佔有,強調我相和操控性,所得結果是過多的欲望需求,轉為苦惱的根源,一旦需求無法滿足,心理就起開始緊張,緊張不得解除就痛苦不堪。 欲望需要的獲得、運作、享有、覺醒和昇華,要考慮何種需要會引起喜悅、何種需要會引起苦果,其中就涉及到需要的合理性和其適當性。如: 1. 有沒有以正常的方法得到基本需求,如飢思食、寒思衣、渴思飲,基本需求滿足才有道德和精神生活,和,有沒有由基本需求衍生的造業技倆 如貪嗔癡,及防衛機制 如殺盜淫等等。 2. 有沒有逃避、消極或空的心理反應,如只想隱居而不想去實現理想、時時感到空虛、徬徨,不知自己的興趣性向所在,不知道何去何從,感覺到生命沒有生機。 3. 有沒有凡事從積極面去想、不因稍不如意而心煩、凡事想得開、凡事看得遠,心情隨時隨地都是喜悅的。有沒有滿懷悲觀的思想,凡事以一種自我中心的心情所包圍,或凡事以自艾自憐的心情所包圍,碰到問題就遷怒別人或到處向人訴苦。 4. 有沒有為生理的老化和疾病苦惱不堪,有沒有將生病和老化視為正常的生命現象,接納它、承擔它,並發揮它的功能,並且平日有適當有恆的運動習慣、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以及保有平和的心情度日。 人類痛苦來源分為五大種,需求的不滿足、空虛、消極的思想、病老死和得失等等,其中需求的滿足涉及個人抱負水準,空虛與個人生命意義的建立有關,消極思想與個人的人格健康有關,疾病老化與個人身體健康有關,這些痛苦煩惱的對治,如以下幾段文章來探討: 一. 覺悟與合理的抱負水準:人的需求與欲妄是生活的動能,是生活的屬性,有它才有活力和朝氣,沒它則死寂頹廢,了無生機。倘若為了對治痛苦而減除欲望,實在是愚昧,也是矛盾問題。須知欲望是苦的根源、煩惱之根源,同時也是智慧菩提,濟世宏願之根本。欲望和需要是否演化為苦,關鍵在於是否合理。 欲望是什麼?欲望無形無色不可捉摸,欲望卻在人的每一個起心動念裡。人活着,就是活在當下,不為未來而活,不為他人而活。生活建基於存在,存在建基於慾望。例如在一項比賽中,參賽者之所以,有勇奪獎盃的慾望,就是因為其他參賽者,都同樣擁有這個慾望,這座獎盃的價值就是建基於得到他人慾望的慾望。 慾望是人類一切的動力來源。沒有慾望,人就不能存在。我們之所以用餐,是因為慾望,是為了填飽肚腹,是為了品嚐美食。埋頭苦幹努力工作,是有過飛黃騰達的理想,渴望有朝一日能夠名利雙收。但是如果欲望高於能力或社會規範及理性思維,便起匱乏感,便衍生種種奪取之心,會招惹惑業,產生無盡的苦。 一個人惟有建立合理的抱負水準,才可能產生正確的知見、思想、情懷和語言。合理的抱負水準,不但使人享受到知足常樂的情懷,同時也免於墮入無記空、就不會造成苦惱。例如,有一次青原禪師參問禪宗六祖慧能時,青原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六祖反問曰:汝曾作什麼?青原禪師答曰:聖諦亦不為。六祖再問曰:落何階級?青原禪師答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這個公案說明了,不落入不合理二元對立或階級分辨,就很容易從有為的框架障礙中解脫出來。 佛陀慈悲教導眾生活在當下,了解自己、接納自己,以免除心理幻覺、落實於平和,以一個公案來說明,大珠慧海禪師說:心真者語默總真,會道者行住坐臥是道。有一次有源律師問大珠慧海說: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有源: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喫飯,困來即眠。有源: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有源: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喫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校,所以不同也!大珠慧海所言行、住、坐、臥、吃飯、睡覺皆是用功,盡是道,是因為禪師念念都能無所住,心無繫縛,所以合於道,這也就是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了解自己,又不接受自己,還天天百種地需索不已,日日千般計較,終會陷入無明煩惱中,難以自拔出來。 二. 悟與發現意義:對治苦悶最好的途徑,就是去發現生命的意義和生活的意義,它能給我們生活之光、方向和價值,時時發現生活的意義,自然時時會感受到春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的喜悅。佛陀教導眾生,平常心是道,即是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它的生活意義。以一個公案來說明,有一天,趙州禪師請示南泉禪師一個問題:什麼是道?南泉答:平常心是道。趙州問:除了平常心之外,佛法無邊,另外是否還有更高層次的趣向呢?南泉答:如果心中還存有什麼趣向,就有了這邊,就沒有那邊;就會顧了前面,忘了後面,因此,所謂全面,就變成了被扭曲的東西,怎會是圓融無礙的道呢?趙州問:如果佛法沒有一個趣向,回顧茫茫,我怎麼知道那就是道呢?南泉:道不屬於知道,也不屬於不知道;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欲真達到,並不疑其之為道,你應當下體悟,道猶如太虛,廓(ㄎㄨㄛ)然蕩豁,豈可強說是非耶? 再說以一個公案來說明,如何發現生活上事物的意義,溈山靈佑最初在百丈懷海禪師門下學禪時,一次他侍立在百丈懷海禪師身旁,百丈懷海問道:誰?溈山靈佑答道:靈佑。百丈懷海吩咐道:靈佑,你撥一撥爐中,看看有火沒有?溈山靈佑撥了撥火爐,答道:師父,爐中無火。於是,百丈懷海站起來,走到爐邊往下深深地一撥,撥出一點火星,取出來給溈山靈佑看,並說道:靈佑,你說沒有火,這是什麼?溈山靈佑禪師慚愧地說道:我只是未能深深一撥!溈山靈佑由此而得到啟發,隨即施禮謝過師父,並陳述了自己的見解。百丈禪師安慰他說道:你認識佛性要看時機因緣,你先前未悟只是暫時走了彎路而已,這是修行過程中的暫時現象,慢慢就能真正達到心無一物的境界了。經書上說:要了悟佛性,當觀時節因緣。因緣一到,就可以從迷中頓醒,從遺忘中忽然憶起,至此方知自己的東西不是從別人處得來的。所以祖師說;悟了同未悟,無心也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體心性自身就具體了。你今天已經有所認識,自己應好好地愛護。 隔天,溈山靈佑隨師父百丈懷海上山勞動。百丈懷海問溈山靈佑道:靈佑,帶火來了嗎?溈山靈佑答道:師父,帶來了。百丈懷海又問道:在什麼地方?溈山靈佑隨即拾起一根柴吹了兩下,遞給師父。百丈懷海讚歎道:如蟲卸木,偶爾成文。意思是說,本體心性的了悟,就好比小蟲移木一樣,雖然偶然,但畢竟點點滴滴地積累,最終總會有所了悟的。故,生命的意義和開悟,是自己真正地去發現,而不是言傳、不是記憶、更不是抄襲,當一個人能有所發現時,就做到悟入的功夫了。 三. 克服無明與錯誤的思想:錯誤的思想和消極的思想是心理的黑暗面,一個人若不穿透黑暗面,就要被會黑暗吞噬。有天晚上,德山站立在其師父龍潭崇信之旁邊,龍潭禪師要德山退下去休息,德山遂告退走出去,不一會兒又回來說道:外面很黑。龍潭點了蠟燭交給德山,德山正要接過來,龍潭卻一口氣將它吹熄滅。就在這個時候德山大悟,便向龍潭禮拜而退去。 一般人認為,有光明即能衝破黑暗,去煩惱即能得到智慧。但從禪的立場來說,重視的是絕對而非相對。因此,若用相對的尺寸來看世間,就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不論我們身處任何層次,應該一概認定這是自己的環境、自己的現狀;是自己過去的結果,不需去比較自己的過去,跟其他人也不需去比較。否則有時覺得自己高過他人,過一段時間又可能自覺不如人,永遠受外在環境影響,而失去自我的主宰。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自然就好。外面黑,點一盞燈很好,但黑還是黑,一盞燈不能取代黑暗,乾脆吹掉算了。如果能超越於黑暗和光明的對立,才是真正的解脫自在。德山悟到的是什麼,悟到的是:黑暗之中如何去破黑暗?不是給他一點點蠟燭光明!真正能照亮心靈世界是自己的正思正見、正念和正定。 克服消極思想最好方法是:1. 運動,因為運動可以使血液循環正常,因而精神振作、思考正常。2. 凡事樂觀,將憂慮、怨恨和不安用理智包紮起來,交給虛空、交給耶穌上帝、交給仙佛菩薩,它是振奮人心,化苦惱為快樂的治療劑。3. 禪定,透過靜坐的訓練,使自己的情緒和思想漸趨平靜。4. 行動,就是不斷的努力,有一次一位學生問法眼文益,什麼才是真正之道?禪師回答:第一是希望你去行動,第二還是希望你去行動!還有一位僧人問法眼文益:十二時中要如何修持?法眼文益禪師說:步步踏實。步步踏實是何等深遠的行持,佛法的修行,重視自知、自覺、自證,要求在每一個當下的證驗。文益禪師與弟子的問答告訴我們:修學佛法是要步步踏實行動的。如果沒有步步踏實的行動,縱有廣大的悲願,高超的理想,終將淪為空願、幻想。佛陀所有的教導只不過是指引道路而已,如果我們不步步踏實地實踐履行,只能算是擁有佛法的知識,卻見不到真理,因為真理是不可能光用語言、文字、比手畫腳來說明的。只有不斷的信願行,才能把一個人的光明心地發揮出來。 四. 力與健康的身心:疾病使人精神頹廢,許多人從不想如何爭取健康和改善體能,總是病兆發現了才有消極的治療,唐代名醫孫思邈說: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黃帝內經說: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臨渴而鑿井,要武裝械鬥時而鑄刀劍,不亦晚乎。提示預防醫學的重要性。曾有這麼一個故事,一老醫師生了三個兒子,都傳承到了他的高明的醫術,但作風卻各各不相同。老三專門看重病,生意好得不得了,荷包也賺得飽飽的。老二專看奇難雜病,生意也不壞。老大專看小病,像是普通的感冒、拉肚子。人們都認為老三的醫術最高,老二次之,老大最差,只能看小病。但事實的真相呢?真相是,治未病雖能防微杜漸,讓大家活得健康快樂,遠離重病、奇難雜症,但卻會餓死好醫師;必須有人生了重病、生了奇病,醫師才有錢賺。但,醫師並非普通的職業,而是種類似白血球的天職,天生就背負著保衛人體、與病原體戰鬥的宿命。白血球若愛惜自己的生命,人體就沒有健康;醫師若愛財,群眾就沒有健康。但不愛財的醫師有多少?患者數量及健保費用,有因為醫師數量、醫院數量的增加而減少嗎?更何況,目前的主流醫界常由利益團體、藥廠所把持,沒人吃藥就沒有錢賺,所以現在很多病的主流療法就是一輩子按時服藥直到死,群眾卻不會有健康身體。 人的身體,只要脾、肝、大腸、腎,四個功能健康,就能永遠離開癌症、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症狀。首先脾臟,一定要健康。 如果身體有病,就得先恢復脾胃的功能。每天三餐,五穀雜糧一定要佔總飲食的 50%,一定要養成這個習慣。雜糧就是紅豆、黃豆、綠豆、薏仁,這些都是雜糧類,蓮子也很好,有了這個概念之後,脾好肝就好。脾造血,一天有兩個重要的時間,就是子時24:00和午時12:00,所以,你該休息的時候一定要休息。養脾的辦法是吃五穀最養脾,肝不好的原因不外是:晚睡、吃油炸的東西、壞脾氣,這三個正是肝的三大剋星。吃太油的東西,油會把整個肝包住,肝的功能完全喪失了,所以說,我們不要吃得太油膩。 萬病之源,都是從大腸不能正常排泄開始。如果大腸很好,早上應會被大腸的蠕動叫醒,因為五到七點就是大腸最活躍的時間。食物進入體內十二小時,沒有排出去,就會形成毒素。如沒有排出去,大腸壁就會吸收這個毒素,吸收以後,透過靜脈又送回肝臟去,造成肝的虧損。只要大腸一通順,肝就會好了,免疫系統也跟著恢復,而且送到心臟的血都是乾淨的。人在睡眠的時間,脾臟收集血液,送到肝臟去解毒,解毒以後,乾淨的血液送到心臟去,心臟再送到全身,就能獲得營養,就能獲得健康。 疾病來自違背大自然, 健康則是來自順乎大自然! 癌細胞是厭氧性的! 正常細胞是嗜氧性! 治癌的重點:是消除缺氧現象,提身自體免疫能力,積極改善酸鹼體質!! 有病的人不適合住在冷氣房內, 應儘量讓體溫升高、多出汗! 幫助病體出汗、提升含氧水準是復健的主要工程 ! 而提昇免疫能力的重點: A、血液循環良好,B、新陳代謝正常精神良好。 一位理想的醫師是鼓吹預防醫學,在小病變成大病之前,就把它處理掉了,預防醫學之所以能被稱為上工,乃在能一眼洞見尚在萌芽的疾病而拔除之,因為有見微知著的工夫,所以被稱為上工。理想的醫者就像父母一樣,他會要你早睡、早起,少吃肉,多吃素,多運動,少打電腦,要你這樣,要你那樣…只有這樣的醫師,才能讓人遠離病苦,不須一輩子被吃藥所控制。一位理想的患者則應該是知道防微杜漸、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 五. 無住與超越於得失之外:人心是微妙的,若由無而最後仍然是無,則心裏平和如初;若由無而有,再由有而無,則憤怒、沮喪、哀傷等痛苦之情,泉湧而至。兩者同出於無而復歸於無,在過程中穿插著”有”,則種種煩惱驟然而起,這不是”有”使人煩惱,而是對”有”的執著,使人痛苦。成功的人生,源自自我本質之瞭解和接受,發揮潛能可以獲得成功的人生,解脫苦悶的糾纏,實現自己,其次,對未來的苦,應從合理的抱負水準下手克服,如能事事物物符合於自己本質的報負水準,相關的懼怕和妄想也就能自然消除了。 要超越得失,則必須奉行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才能不被情境所束縛,才能自由的生活,發揮潛能,要如做何到無住生心,僧璨在信心銘上說得很透徹: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不識元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 因為,我們生命中的一切所願,其實不應該是用追求的,不應該是嫌棄揀擇,而應該是用吸引的。那些內心的妄想、分別、執著、追求,都是從自我角度來考慮的,忽視了事事物物內在的微妙規律,所以常常會事與願違。其吸引法則是常同常別,如其行事為人改以,感應道交地完善自我、從奉獻自我的心地出發,順應了天理,投其所好,因而雙贏皆大歡喜。 吸引力法則是:你決定了你所遇到的人事物,決定了你的生活,當你全神貫注於某件事時,你就會發出一種心靈能量,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你發出的這些能量,會形成一個磁場,吸引到你所想所願的東西。心靈感應就是這樣來的,全神貫注於念佛,就會不斷將自己吸引到佛的身邊,與佛菩薩感應道交,結果,你獲取了更多你感應到的東西,不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1702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