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英國為美國的前宗主國,美國獨立前名稱為北美十三州,北美十三州於1776年宣告獨立。英國之所以被人形容為「實際上的美國第51州」,用意在諷刺美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對英國的影響。但這完全只是個消遣,實際上英國不可能成為美國第51州,是由於美國憲法規定「合眾國保證聯邦中的每一州皆為共和政體」,然而英國是採用君主立憲制度的議會制國家,因此除非英國廢除君主制或美國修憲,否則英國幾乎無法加入美聯邦。

在文化層面,一些英國文化認為「商業化」和「笨蛋化」是美國文化的負面影響。而在經濟上,美國引入的超級市場和快餐店對英國傳統的小本經營的家族企業帶來巨大衝擊。政治上,部分人認為大英帝國的衰敗和美國崛起有莫大關係;英屬殖民地的丟失和英國皇家海軍實力的消退,被不少英國人認為是二戰美軍來援的代價。而美軍在二戰後借冷戰之名駐軍英國,也成為美國對英國影響的象徵之一,更有人批評指英國反過來被美國殖民。

而實際上,戰後歷屆英國政府都很支持美國,維持「英美特殊關係」,往往有共同的外交立場,可謂「美唱英隨」。不過有人指出,雙方並非互相支持,而是英國單方向支持美國。認為英國單方向支持美國的人指出,當年英軍及大英國協各國的部隊到韓國協助美國打韓戰,美國卻無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時出手相助;因此2003年伊拉克戰爭時英國政府公開挺美,導致不少英國大學生上街表示反對。而前英國首相東尼·布萊爾曾因全力支持喬治·W·布希的伊拉克政策而被英國媒體罵為「布希的哈巴狗」和「美國第51州州長」。

十九世紀上半葉,英國遭受來自歐陸的威脅時,受到來自美國的援助,加上美國早期移民和開國領袖均是英國人後裔,兩國對於世界霸權的認知也較為相似,如英國的歐陸均勢政策和美國的遏制政策,有少數非主流的輿論認為英美可以組成聯邦或邦聯以共同捍衛盎格魯-薩克遜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