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有感而發】一直覺得,也許我們應該要好好想想的是,「我們究竟想要的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家?」

這些年來,即使把政治人物的私心目的或算計或恣意妄為放在一旁,可以很明確感覺到的是,這個國家不僅將整體發展與追求全放在經濟上,且這經濟發展,還大多寄託在少數「大」產業、「大」企業、「大」財團甚至是倚賴特定「大」國家的發展上。

也許這真的是最快最有效最直接、至少在數字上看起來可以很漂亮的方式。

於是,我們放任他們毀田棄農、圍地拆屋,將原本生養我們餵飽我們賜給我們無數美味歡愉的土地、以及屬於我們的城市歷史與記憶圈劃成一個又一個工業與豪宅園區。

於是,我們放任他們開設自經區,無視對台灣無比優美珍貴的小農根底的惡性競爭與打擊,準備大舉開放他地廉價食材進口加工後掛上台灣之名。

於是,我們被迫與事實上根本無能駕馭的核電巨獸一起在這地震帶上共眠,好讓佔去大部分用電量的工業用戶們得能以繼續享有遠低於成本的超優惠電價。

於是,我們放任政客強渡關山簽下我們一直還沒機會弄懂的協議,心存僥倖也許可以從隔壁大國賺到大錢……

但,這真的是能讓這國家的多數人幸福快樂安頓滿足的方式嗎?

至少,眼前看起來似乎並不一定。而實際步入其餘那些也正走著同樣的路、外表看著光鮮的國家,更漸漸發現,其實他們也正各自面對著各自的困頓和苦果。

這麼多年來,在連串政策與事件下不停萌生的困惑焦慮裡,我一直在思考,有沒有可能有不同的路?

不是一味向「大」靠攏,而是小小的、踏實的、多元的、百花齊放的、各有風格,忠於自我、連結土地、認真面對生活,讓更多一點的人可以安頓安心安身立命的路?

如果,能夠多有一些不一樣的思維,也許我們就多有一些不同的選擇和作為,而非任由政客們把我們盲目推著往那定然方向走?

這些問題,思考了好多年,還沒有絕對清晰明確的答案。但我想知我識我的人應該多少察覺,我始終在自己的位置上,一點一點地嘗試往不一樣的路徑上探索同時邁步。

這當口,看著此刻學生們的作為以及越來越波瀾壯闊的覺醒和憤怒,決定試著把這思考丟出來,看看是否能讓多一點的人,一起來想想。



── 然後忍不住想順道一說的還有:懇請不要污名化、也不要錯認了「小確幸」。

我所相信並認知到的是,這些幸福看似小而簡單,但要能「恆常而確定」卻絕對不「容易」;需得不斷探索與奮戰,才能打造、護守足能孕育出俯拾即是、能懂能享真實小確幸的環境。

至少就我的理解,率先提出此詞的村上春樹,一直以來從不曾等閒輕看過這世界與人事。

尤其如前所述,這虛華求大、以大凌小的時代裡,能識「小」、守「小」、樂於安於「小」,可也是另一門功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