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CHINA源自梵文CINA,不是「秦」的譯音

2013年6月21日

CHINA直接源自梵文CINA,意指智慧深沈之國。梵文羅馬字c是音標音/c/,近似官話j或粵語dz(支),簡言之,用/j/(衣)的音位讀「資」音。所以CINA自古音譯為支那、脂那或至那等,而非「癡那」。如上所述,支那原義不但沒有貶義,還有智巧,思維之意。一說CINA為遠方之國,尤指喜瑪拉雅山以外之東土。

唐玄宗《題梵書》:「鶴立蛇形勢未休,五天文字(梵文)鬼神愁。支那弟子無言語,穿耳胡僧笑點頭。」《宋史.天竺國傳》:「天竺表來,譯云伏願支那皇帝福壽圓滿」。可見支那是相對天竺而言,由此可斷定「支那」源自梵語無疑(如唐時日本人對唐自稱倭人,即使改國名為日本後亦如是)。但究竟「支那」是梵語對中國語言的音譯抑或是其稱呼中國的固有語呢?

現在盛行的說法是CHINA源自「秦」的梵語譯音CHIN,此說源自十七世紀傳教士衛匡國(Martino Martini, 1655)。但漢唐以來的僧人一直沒提此說,認為「支那」純粹是天竺對漢地的稱呼。況且身為中原人,怎會一直想不到支那的「支」就是「秦」的譯音,竟要待西洋人用拼音角度才想到?近人語言學家鄭張尚芳認為CHINA源自「晉」而非「秦」,理據是「晉」的上古音TSIN是清音(同CHIN),而「秦」DZIN是濁音;又晉國早於秦國崛起。

此兩說有一定道理,但西元前一千年的印度文獻已有CINA一詞,當時尚未有秦,周朝才剛剛建立,且晉最初受封為唐,尚未崛起。若說要音譯也應音譯「周」,可見CINA並非源自對中國語言的譯音,而是梵文的固有語。

後梵文CINA傳至馬來亞,今馬來文「中國」正是CINA,而且CI音和梵語一樣是清音且不送氣。1511年,葡萄牙滅滿剌加王國(今馬六甲),從當地人口中得知CINA之名,轉讀為CHINA(葡語CH讀作SH)。此前中亞和歐洲是稱中國為Kitaj或其轉音(英文是Cathay),源自Khitan(契丹)之名。因中亞民族最早接觸到的中原人是統治中國北部的遼國契丹人,尤其是在西北部的西遼。後經蒙古軍西征將Kitaj之名傳遍中亞東歐繼而西歐,而蒙古自身也稱其統治的中國北部為Kitaj,故馬可波羅亦稱中國北方為「契丹」。事實上西方至清初還以為中國一直分為Kitaj及China兩個國家,葡萄牙人早期的中國地圖也是北Kitaj南China(尤其是他們熟知的珠三角)。至今俄語及其他前蘇聯國家的語言仍稱中國為KITAJ或其轉音。

葡萄牙滅滿剌加後,假裝穆斯林到明國朝貢,被識穿後遭驅逐,並屢戰屢敗,最後以賄賂的模式長駐澳門,此為後話。

自此葡萄牙人將CHINA之名帶回歐洲,後來CHINA之名(包括其轉寫及轉音)在歐洲日漸盛行,最終蓋過了Kitaj(Cathay)。

特別鳴謝:馬來西亞朋友Tan Ze Kai,提供馬來語讀音

http://gushi.tw/archives/4849 (留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