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 請跟PTT分手吧! 文 / 褚士瑩.台北 這是一封褚士瑩「具名」請台灣人勇敢跟PTT分手的信。雖然我跟PTT以及鄉民無冤無仇。 尼泊爾的震災讓我意識到社群網站在災難發生時有重要的功能性。臉書Safety Check的功能讓我知道我有幾個朋友在災區(6個)、他們是誰、多少人已經報平安(4個),所以不需要一個一個拼命打電話,我在千里外也可以放心,這才是科技的人性本位。 自從尼泊爾震災後注意到臉書的Safety Check回報功能後,我也在想科技跟使用者在不同文化的微妙人際關係,其實遠遠超越了技術層面跟法律相關規定。比如今早我在曼谷街坊的小店喝咖啡,就有用QR code集點的功能,收到蓋章後如果給滿分好評,還可以多得一個章,集10點免費換一杯咖啡,但在一個手機應用程式如此成熟的市場,卻不流行venmo這種朋友吃飯看電影這種可以讓大家把該攤的錢,互相轉帳的APP,因為在泰國,團體中年紀最大、賺最多的那個人,仍然應該全桌買單,跟大家收小錢是很羞恥的事。 那麼台灣呢?(進入重點)為什麼無論科技如何進步,最盛的還是科技層次跟整體美感都停留在56K撥接上網時代的BBS? BBS 起源的關鍵因素在於一開始網路頻寬極慢,不能夠負荷太多影音檔案,而純文字的 BBS 可以在低頻寬下提供相當快速的反應速度,BBS 盛行是台灣「特色」,其中又以「批踢踢實業坊」(PTT)最受 BBS 使用者喜愛。早已經被世界淘汰20年的BBS,重度使用者喜愛的一定不是其頁面的美感,流暢的設計,那麼是什麼?匿名的特性下,會不會是因為苦悶的台灣人覺得自己只有在這裡可以火力全開,噬血不用功的記者甚至也可以抄一抄不經查證就當新聞稿發? 一個在高科技時代堅持使用BBS低科技的台灣社會,透過網路科技上表現出來的台灣整體人際關係性格,又是什麼?PTT的使用者,真的覺得台灣層出不窮的網路霸凌現象意外嗎?帶來社會真正的進步,不是科技,而是願意誠實自我反省的能力。網路霸凌會不會早已經不是一種「現象」,而是一種「習慣」?老說別人孤立台灣的台灣人,準備好結束對自己的孤立,跟全地球最後的BBS分手(不是有形的PTT,重要的是面對為什麼喜歡PTT的真實原因),跟世界接軌了嗎? 原始連結:https://www.gvlf.com.tw/article_content_4947.html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2155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