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 《宋論》筆記 卷一 太祖 一:論宋太祖為天命所歸 王夫之《卷一太祖篇》一開始即說「宋興,統一天下,民用寧,政用義,文教用興,蓋於是而益以知天命矣」。他認為宋朝的興盛是可以看到天命之所在的,而他說天的變化是針對萬物斟酌而成的,是不可能被人所控制、猜測與取代的,人所能做的僅有辛勤努力。他接著指出,宋太祖無德(德如商周開國帝王)也無功(功如漢唐開國帝王),僅是五代後周柴氏的節度使。以往上天會找到授予天命的人,都是有德有功足以安定天下的人,但宋太祖趙匡胤是上天在無人可託付之時施予他帝王的權利的,上天這樣賦予趙匡胤的天命,是上天的自信不是人能揣度的,而趙匡胤成為宋太祖之後對天下的治理,卻足以稱作是原本就應該成為天下君王的。王夫之認為趙匡胤之所以能成為君王安定天下,是受到上天啟迪的結果,他說「佑之者,天也;承其佑者,人也。於天之佑,可以見天心;於人之承,可以知天德矣。」他認為趙匡胤無德無功,但成為宋太祖後之所以能安定天下,正可以因此由宋太祖趙匡胤身上看到「天」。而且王夫之接著說,宋太祖之所以安定天下後能延續百年,是因為無法忘記和消失的恐懼之心,論宋太祖自身權勢、聲望、學術積累、恩惠各層面,他恐懼於他的帝王之位居於危險之境,不能確保長久的安詳和平,所以他「俱以生慎,慎以生儉,儉以生慈,慈以生和,和以生文」,王夫之認為能讓宋太祖這樣,因恐懼謹慎而消弭自唐僖宗後的「百年囂陵噬搏之氣」,他認為這是上天的啟示,上天如啟蒙幼童般指引宋太祖趙匡胤接受天命以及戒慎恐懼,這是上天不容易之處。而此節最後王夫之稱讚宋太祖趙匡胤適合成為君王,以及天命所歸的原因是他無功、無積累的仁愛,卻不自廢、自暴自棄,而戰戰兢兢、警俱,堅持志向(應是指君王之志)卻不自滿,所以他因而成為天施行其德性的對象,授予其君王之命。 二(韓通部份略,上課未提及) 三:宋太祖為盛德 太祖刻碑文立三戒: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王夫之說這正是這三條戒律使宋太祖被稱為盛德,盛德無他,求諸己而已。若不是求諸己而求諸人,王夫之說這樣會「名愈正,義愈伸,令愈繁,刑將愈起」,他稱求諸人的義正繁令、如法家之術為「涼德」(薄德),他說治理天下之人,是以忠厚之德、寬大節制自居,這樣進讒言、頑固不化、貪婪謀利的人都不能有所施展,是「以寬大養士人之氣,以節制養百姓之生理,非求之彼也」,,王夫之進一步說「捐其疑忌之心,忍其忿怒之發,戢其奢吝之情」,這些都是要求自己內心、言行的事情,聽任他人或利或害、或善或不善,讓他們自己取捨不與他們相爭。王夫之論宋太祖盛德在於治理天下的品德在於自己(求諸己),而非繁政嚴令(法家),從此可以對照論語裡孔子言「君子求諸人,小人求諸己」,儒家一脈相承認為,君子的德性就在於約束、要求自己的品德,而非駕馭他人之上,而論語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大抵也是同樣包含求諸己身的意思。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227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