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雜談】圈子與圈套——論同人圈的愛與狹隘**

作者:林朵
原文http://forestandflower.lofter.com/post/1cbe1712_a873c1f
/本文已獲得作者授權繁化轉載/

======================================


我曾聽說過一起略帶驚悚的退圈事件。


涉事者是我的朋友,她因為喜歡一對CP而混了某個圈子,入圈初期忙著與同好們交換腦洞、督促產出,倒是樂在其中。但很快她就感覺有些不對勁了,圈中之人按照各種標準劃分成了若干團體,團體與團體之間先是互相瞧不順眼,然後升級為嘴炮攻擊,再就是演變成辱罵掐架,最後完全是不共戴天的架勢。


這可苦了我那位原本只是想找個樂子的朋友了,因為麻煩開始變的比樂趣多。想發篇短文就得披上小號,想點個推薦還得再三掂量。然而戰火愈演愈烈,圈子內苛刻的要求越來越多,以至於到了後期,碰過AB的人便無權再涉足CD,無差雜食都要被開除粉籍,類似的規則層出不窮,甚至還有專門的組織負責監視大家是否嚴格執行。


終於有一天,我那位朋友怒而刪號,撤了個乾淨。


當時我嘴賤調侃她沒能挺住,可她卻很認真地回答我:那些過於嚴苛的條條框框只是煩人,真正嚇人的,是當她發現自己在那個圈子裡呆久了,竟然會下意識地認為它們的存在是正常的。


愚鈍如我,琢磨了好一會兒才弄明白她的意思。


這就是所謂的網絡時代。


既是最好的時代。借助網絡的力量,無論我們的興趣愛好有多冷門偏門,總能找到足夠的志趣相投者,通過網絡聚集在一起,不必再理會時空的隔閡。


也是最壞的時代。因為網絡的力量,我們能夠把意見相左之人通通擋在門外,只留一個完全符合個人喜好的世界。


那是個近乎於烏托邦的世界。


沒有爭端,沒有異見。


因為所有被允許存在於這個世界中的人,都說著相同的話,長著同樣的臉。


有沒有人覺得這樣的世界很可怕?


或許一開始大家的思考並不完全一樣,但當足夠多的觀點類似者聚集在一起,多數碾壓了少數,盲從成為了習慣,沒有不一樣的聲音,也不再允許發出不一樣的聲音時,主流觀點便成為了真理,沒人會質疑,沒人敢質疑。


隨著加入同一陣營的人愈多,這種權威的絕對性就更會被愈發強化。每個身陷其中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想:沒錯,我是對的,因為周圍所有人都在認同我。如果這個世界上存在跟我認知不一樣的事物,那它一定是錯的。


哪怕這所謂的「所有人」,大部分時候其實只是那抱團取暖的一小撮人而已。


但也足夠填滿單個人有限的感知範圍了。


這大概也解釋了,為什麼網絡上不同陣營的群體衝突總是爆發的那麼容易。既然都深信自己是絕對的正義,又能召集足夠的小夥伴「同仇敵愾」,那麼理直氣壯地燒死那些「異端」,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以上現象遠遠不止侷限於同人圈,在如今這個網絡時代,恐怕已經沒有什麼圈子能完全避開這種群體氛圍。只不過很不巧,同人圈恰好是體現這種「群體單一性」的重災區。


因為在踏進某個圈子之前,參與者的喜好特徵就已經被篩選過一遍了,鏈接的基礎早就自動打好,偏向極端大概只是早晚的事。


於是我朋友所經歷的類似事件也會持續地循環下去。


說真的,這挺可怕的。


參照自然法則,太過單一的生物圈是不可能長期維繫的,真正的活力來源於複雜系統內部的平衡與博弈。


而正是這種妥協和包容的能力,才讓我們能夠擁有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才讓我們能在那個總是磕磕絆絆的現實社會中心平氣和地活著。可當我們身處同人圈,太容易獲得認同,太容易消除異見,不再需要感同身受、求同存異的時候,我們也就很容易失去這種能力。


這值得警惕。


我們曾以為自己的世界會因為接觸網絡圈子而變得更加廣闊,但事實上,成本極低的隔離卻在不斷造就多元性的消失,讓我們的視野變得愈發狹隘,心性變得愈發暴躁,忘了所謂圈子形成的初衷,只不過是一種愛好,而不是被混淆什麼邪教。


畢竟,圈子內外所劃分的,只是不同,不是是非。


否則原本愉快的圈子,就會逐漸演變成讓人喪失警覺的隱秘圈套。


每分每秒,都在試圖把參與者的心智勒的更緊,綁的更牢。


而最可怕的是,你甚至都不會覺得,自己有掙脫的必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