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關於吸血鬼  

  如果你去追溯吸血鬼這個概念的根源,會發現它其實經過了相當有趣的轉化。在較早的歐洲文獻、鄉野怪談中,所謂的吸血鬼就是「從棺材中復活的活死人,會在夜間逃出自己的棺材去吸食人血。」從一個角度講,幾乎就等於在中國盜墓作品中可以看到的,屍變的「粽子」。這些人都已經死了,只是因為屍體因為某種原因而變異,而成了半死的活屍,唯一的生存目的只有吸食人血,就如同殭屍只知道吃人肉/人腦。

  要如何殺死這種吸血鬼,各個地區的作法都不同。最常見的是木樁穿心、斬首,極端一點的作法則是分屍之後再放火焚燒。無論如何,在十九世紀以前歐洲人的認知之中,吸血鬼大致上就是這樣的怪物,而完全不是我們今日所認知的形象。

  吸血鬼形象變化的真正開始,我認為必然要歸於布蘭姆.史托克的《德古拉》一書。這本書做了一個很有趣的概念延伸──吸血鬼既然是「活死人」,也就是說他們不會自然老死,那也就等同於是長生不死。於是史托克選擇了德古拉.弗拉德大公,這個惡名昭彰的十五世紀封建領主(這位大公的作為有多麼駭人聽聞,可以參考《歷史學家》這本書),設定讓他成為吸血鬼,並且活到了故事中的十九世紀。

  或許就從這個時間點開始,吸血鬼的形象開始轉變成為「長生不老的貴族」。儘管這本書中盡可能地把吸血鬼描述的醜惡又邪惡,但大多都只是一些抽象的比喻性敘述,事實上德古拉伯爵幾乎可以表現得像個正常人。所以這讓人不禁重新思考吸血鬼這個概念──成為吸血鬼真的那麼糟嗎?好像也不盡然。

  我不確定確切是從何時開始,但在之後的一百年間,吸血鬼這個概念逐漸與浪漫主義連在了一起。吸血鬼是永生的種族,生活在黑夜之中,吸食人血維生,擁有魅惑人心的能力,並且能自由變化形體。這難道不浪漫嗎?各種作品很快地替吸血鬼加上了各種正面的特質:他們優雅、美麗、沉著,擁有原始的嗜血獸性,卻也有著長壽所累積的智慧。「死後無法安息的詛咒」已經成了「永生的祝福」。
  
  於是,吸血鬼成了一種新的概念。他們跟人類一樣,只是比人類更高級。他們是古老而高貴的家族,比任何人類的血脈都更尊貴。甚至很少人會去質疑「吸血鬼為什麼會有生育能力」這件事。

  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在現代,已經早就不存在所謂的「正確的吸血鬼形象設定」這件事了。最明確的一個基準分界點是《德古拉》,因為它創造了一個新形象的原型,也提供了大部分關於吸血鬼的設定。然而怎樣的設定能帶出好的故事主題,並且能讓現代人覺得合理,這就是每個創作者要思考的問題了。在現在各式作品五花八門的吸血鬼設定中,我認為先去了解哪些設定是來自古歐洲紀載,哪些設定是來自《德古拉》,哪些則是現代作品才有的設定,是更能夠幫助我們思考的。

  不論是《德古拉》一書,或是任何19世紀前的歐洲舊文獻的鄉野傳說記載,其實都未曾提到過吸血鬼害怕銀。這應是現代作品才出現的設定。害怕銀的生物,一般而言是狼人。只能說,銀這種金屬具有淨化效果,所以或許概念上能延伸到對付吸血鬼。

  同樣的,不論《德古拉》或是舊文獻,都沒有資料提到過,吸血果只要被陽光照到就會燃燒或立即死亡。一般來說,吸血鬼無疑是夜行性的,所以他們大概不會喜歡陽光,但也沒有根據說他們被陽光照到就會即死。

  對於吸血鬼如何轉化人類,包含《德古拉》一書與大部分的記載,都是被吸食的人類就會被轉化。在《德古拉》之中,被轉化的吸血鬼如果沒有吸食到血,就會一直呈現某種假死狀態,沒有完全吸血鬼化。至於血被吸乾就會死,因此沒有被轉化的風險;或是只是被咬不會轉化完全,要得到吸血鬼的血才能轉化,這應該也是現代作品才出現的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