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 【關於企劃】 感謝噗友的提醒與建議,來針對企劃部份聊聊幾個面向 1. 1930是一個年代,而且是個進步飛速的年代 2. 臺北城作為殖民示範地,進步程度不輸日本國內 這兩點形成的原因很複雜,首先1930 "以前",日本只把台灣當成農業輸出地 是1930後日本開始有軍國主義,開始有往外擴充領土的野望,在這個前提下,才會把臺北城當作「殖民示範地」 另外,日本當初接管臺灣之後,很不習慣清朝的都市規劃方式 尤其當時的臺北城是在戰略考量下建造的 (另一說是風水),所以街道大都彎彎曲曲不走直線 加上一場謎之大火燒掉了一大片的建築,於是日本在「基於排水系統考量」(拆掉城牆)、「為了要蓋鐵路」(拆掉西門)、「哎呀這邊燒掉了只好重建」等理由下在臺北城大量建設 而那時日本剛好也決定要全面西化,於是剛好被臺北城這個示範地趕上了 再加上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對日本國內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直接導致了後續數年的不景氣 兩相對比之下,臺北城的確是先進得驚人 3. 內容普及率問題 1930年代的咖啡店從台北、基隆、屏東、花蓮、台東都有開, 有開在車站附近鬧市街區的,也有開在港口、礦區、林場等工人群聚區,一走高級路線,一走薄利多銷 全盛時期全台灣有203間,其中近六成是台灣人開的 嗯... 嗯... 我主觀認定這樣還算頗普及啦 囧> 認真說裡面最不普及的可能是茶桌仔店,因為那是艋舺特產 XD 4. 企劃走向 食事篇是第一篇,後續還會有衣住行育樂,會慢慢推出。 除了生活面向以外,主要會把一些不應該跟著課本一起被遺忘的人物「想起來」 以及一些發生在台灣的大事件 結合人、事、物,一起交織出整個1930 想想魏德聖魏導,同一個人拍出了賽德克巴萊與KANO,兩部都在講日治時期,而且時間點只差一年 畢竟本來就是這樣的年代,本來就不會只有單一的面向 至於後續的內容,敬請期待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2529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