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dooby dooby】

盧貝松的《地下鐵》怎可如此破碎又浪漫。極其自由、變動、瘋狂、荒謬、吵鬧,毫無建設的破壞,這就是80's的樣貌。只要一想到可能再也找不到更喜歡的80's電影了,就決定要牢牢記住它。

明亮、道路寬敞的城市底下,卻藏著盤根錯節的地下網絡。地底是將無用空間再利用,也是不被賦予歷史、記憶或文化的non -place,不過就是設計來旅運交通之用的地下鐵,人們往返目的地之間的過渡空間,卻又寄生一群被忽視的邊緣人,穿梭在各種幽暗的秘道之間,過著與地上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像是某種新的家庭型態。在這裡體現空間就是權力,滑輪鞋成為秩序的威脅,以至於制度與規範淪為戲弄的對象,新的遊戲模式得以蔓生。

這個奇特場景裡,闖進一個好純粹的男子,他有那種一看見保險箱就忍不住想炸開的慾望、明明對他而言,生日即瀕死回憶,卻又熱愛慶生,就,一個無法不打破什麼疆域的人類。他想留下的當然是她的童年照片、她的愛,而不是搶來的鈔票、不是那個是什麼一點也不重要,卻又替他引來殺身之禍的文件。

他答應參加那場party 只是希望能和Helena說話,沒想到社交場合卻無法完成溝通互動,而在地下鐵卻可以。於是,他乾脆脫下禮服,在這狹隘擁擠又陰暗的地底,交起朋友、幹些壞事、組了個樂團、與Helena玩起相互追逐的遊戲。

地上生活貌似井然有序、行禮如儀,有床有窗有房間、也有婚姻制度保障的家庭,人與人卻疏離無聊、夫妻之間只剩責任義務,當Helena跟丈夫訴說她的忠誠與厭煩時,得到的不是情感上的憐惜,而是一句責問「為何不離婚」,也是,她們之間是無愛的契約關係。相比之下,地下鐵的無序、無約束,竟顯得人們黏膩緊密,癲狂而熱情,充滿創造力,連移動也充滿魅力。

至於浪漫,浪漫在互相觀看、對象化,從彼此眼中觀照自身,兩人各自打破層層鎖鏈,他們相互追逐,而後又從中塑造己身。

《地下鐵》裡,連死亡過程都美,Fred面對樂團成果與朝他奔來的Helena,卻又背對一個伏擊的陷阱,當他中槍、眼見手染鮮血時,開始面對死亡,他先向Helena 確認愛情有無回報,接著隨著樂音笑且吟唱,無悔恨、無掙扎、存在不是朝向死亡而行,存在即存在,dooby dooby 。

--

我既是我,也是因其他人類而足以確認我。

--

實在太喜歡盧貝松營造的那種斷裂與碎片化的節奏,主觀感知的時間感放在一部存在主義電影裡很有sence,那些追逐和入場方式實在太迷人。

男女主角皆美,若將兩人併置,思考隨故事前進的多次轉化,一切顯而易見。

#地下鐵 #盧貝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