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美麗的瓦希麗莎》故事情節分析

女性精神分析學者埃思戴絲 (Clarissa Pinkola Estes) 認為,女性本來是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本能天性、熱情的創造力以及古老的知能;這些與生俱有的野性本質及種種天賦,卻在歷史的洪流中,因為社會與制度的種種「教化」,使女人的天賦野性一直受到壓抑,扼殺了靈魂深處所傳來的奧妙生命訊息。在《與狼同奔的女人》(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一書中,她將心理原型置於各國的童話故事中,進一步分析女性個體化的過程。書中也提到俄羅斯童話《瓦希麗莎》(Vasalisa) 的故事,認為該故事旨在教導女性如何恢復自己的直覺以進入啟蒙。

瓦希麗莎在口袋中帶著某種隱喻的人偶娃娃,走進黑暗的森林與芭芭雅嘎的周璇,企圖帶回火種;這個歷程代表著女性擺脫慈愛母親的保護之翼,尋回自我強大的本能,包括女人的內在靈性、內在理性的聲音、內在知能與內在知覺。巫婆芭芭雅嘎的角色同時代表了滅亡的力量和生命的能量,而勇敢的瓦希麗莎在芭芭雅嘎的場域裡 (房子與森林) 接受了這位野性女性的神性、智慧、不完美和其他的一切;她從「善良、好女人」的情結中走出來,面對現實、不完美的世界。芭芭雅嘎對她所有的考驗都代表瓦希麗莎如何去思考、衡量、餵飽、供養、整頓、滌淨、整理心靈生命;她也從此學習中得到了啟蒙。

在「英雄旅程」的「啟程→啟蒙→回歸」的共同模式中,首先的啟程就在瓦希麗莎慈愛的母親死去的那一刻,正代表著命運的改變;如果在母親的保護傘下過久,便會阻擋所有的自我挑戰,而封鎖了進一步的成長。善良、溫柔、可愛、循規蹈矩並不會讓生命高歌。接著,瓦希麗莎會直接體驗到自己陰影黑暗的本質: 一種排他的、忌妒的、剝削的自我面向,而繼母和她的女兒們象徵著自己心靈的陰影。因此,瓦希麗莎努力讓「老我」死去,讓新的「直覺我」誕生。她必須學會拋棄習以為常的思維與慣性,才能接受啟蒙。

其次是英雄必須踏上冒險之路,瓦希麗莎同意冒險進入深層啟蒙之所在,進入森林,在黑暗中巡航;她開始體驗直覺內之嶄新而危險的靈質生命。學習磨銳敏感度,以尋找神秘無意識的方位,並完全只依賴自己內心的感官,學會找到回歸野性母親的路(聽人偶娃娃的指示)。與其說母親死前交給她的護身符--人偶娃娃--扮演著超自然的助力,不如說它更像瓦希麗莎潛藏的直覺。母親死前交代瓦希麗莎要餵食人偶娃娃,代表讓柔弱無知的少女進一步死去,喚醒直覺 (餵食人偶娃娃) ,把力量交給直覺。

故事的下一段來到芭芭雅嘎巫婆的雞腳小屋,瓦希麗莎必須直接面對兇猛的野巫婆。巫婆芭芭雅嘎(Баба Яга)是最古老的死亡化身之一,負責看守陰間亡國的大門(охранительница входа в царствомёртвых)。在較晚的神話故事人物中反映其多樣的形象,例如,俄國文學家普羅普就提到芭芭雅嘎在該書中瓦希麗莎的故事以 Vasalisa 為名,事實上該故事原俄文名稱應是《美麗的瓦希麗莎》(Василиса прекрасная)。

俄羅斯民間故事的功能中提供了「贈與者」(даритель)與「危機解除者」(избавитель)的角色功能。在他的小說--《雄鷹──菲尼斯羽毛》( Пёрышко Финиста – ясна сокола)與《青蛙公主》( Царевна – лягушка)--的故事中,主角皆因她的禮物與建議而得到幫助,渡過困難。巫婆芭芭雅嘎的可怕外表與她的助人行為顯然是充滿衝突與矛盾。

另外,斯拉夫的許多故事情節也同時指出共同特色,巫婆芭芭雅嘎住在長了雞腳的小木屋中,屋子位於茂密的森林中,(或是森林的邊緣);同時也都強調她的籬笆是人骨做成的,圍繞在小木屋四周,而籬笆上有顱骨,以人的手腳骨代替門栓,鎖則是以帶著尖利牙齒的嘴巴做成。情節中的雞腳小屋可以任意旋轉,代表它是不拘形式的。

從心理學來看,故事中的房子隱喻著一個符號;它可以被視為個人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靈魂空間架構,代表著本能世界。其次,再從坎伯的英雄神話來看,接受命運引導的英雄,將會在救援者 (心靈潛能的具體化符號,即人偶娃娃) 的幫助下,順利跨過第一道門檻,這個門檻代表英雄現有生命的局限或偏狹的視野;而跨過門檻後,英雄便進入一個充滿未知的新世界,而在跨越門檻的同時,英雄又會碰到「門檻守衛」。在智者瓦希麗莎的故事中,這個門檻的守衛者就是芭芭雅嘎。一旦瓦希麗莎跨過門檻,進入雞腳小屋,也就像約拿進入「鯨魚之腹」的境遇一樣,她就會進入心靈的全新領域;舊有世俗的執著將進一步被徹底毀滅,然後才能嶄新的再生。

旅行的英雄在通過一系列考驗後,終可以獲得芭芭雅嘎的幫助;她同時會預告英雄的未來,為英雄指出通往神秘國家的道路或致贈通過考驗的禮物。故事到了這裡,瓦希麗莎與兇猛的芭芭雅嘎面對面相見,勇敢面對自己潛意識中的兇猛母親芭芭雅嘎,「讓自己熟悉奧秘而奇異的野性『他者』(在芭芭雅嘎的房子裡住上一陣子的瓦希麗莎)。把芭芭雅嘎的嚴苛精神或新價值觀帶進自己的生活裡,因而讓自己也變得有些奇怪,但無傷大雅(吃她的食物)。當瓦希麗莎經歷了學會面對巨大的力量--先是別人身上的力量,然後是自己身上的力量--之後,她就能進一步讓脆弱、太柔嫩的童心消退不見。

接下來,故事的進展來到了瓦希麗莎向芭芭雅嘎要火(這是瓦希麗莎啟程的一項目標),而在完成考驗之後,芭芭雅嘎才同意贈與「火」;但是瓦希麗莎被要求必須待在雞腳小屋服侍芭芭雅嘎一陣子,替她做一些家事作為交換;這也就是認識自己心靈的非理性部分。埃思戴絲關於這一部份特別寫道:「讓瓦希麗莎留在巫婆身邊以習慣女性心靈偉大的野性力量; 使其認識她自己的力量和內在淨化的力量。除去泥汙、整理、照顧、建造能量和思想(洗滌Яга的衣服,替她煮飯,打掃她的房子,把重要的基本要素挑出來」。

就如埃思戴絲所說的,在雞腳小屋的心靈空間裡,洗滌、整理、分類是生命成長的重要元素。「洗滌」自古以來在各個民族間都具有「淨化」的意涵。另外,在原型的象徵符號裡,衣服代表了「人格面具」;是本我的面具,是一個人呈現給外在世界的形象;亦即人的假面具,當中隱藏著另一個偽裝的自己。人格面具是一種保護色,讓別人只知道我們想讓他人知道的自己。它亦包含了社會與文化所認同的道德、身份、階級等複雜的因素。

瓦希麗莎的第一個工作就是清洗芭芭雅嘎的衣服;芭芭雅嘎的衣服代表著她的權力與威望,是由人心所共同建構起來的符號象徵--強大、歷久不衰。洗滌她的衣服是一個隱喻,瓦希麗莎必須學習去審視如何修補、更新自己的本能。至於打掃房子,它就代表著保持清新的頭腦,清理自己的心靈空間。

接下來的工作,瓦希麗莎要替芭芭雅嘎煮飯。它又代表著甚麼呢? 顯然,煮飯必須升火,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心靈需要有熱情,才能有嶄新的視野與方向。芭芭雅嘎給瓦希麗莎接下來的難題,是要把長霉的玉米與好的玉米分開,並將混合著泥土的幾百萬粒的罌粟種子挑出來。新鮮的玉米、發霉的玉米、罌粟種子和泥土都是古代藥師用來治療用的材料,作為隱喻來說,它們是心靈的藥物。芭芭雅嘎不僅要瓦希麗莎學習敏銳的分辨能力,更要懂得如何治癒自己的心靈,有時要平靜,有時要滋養,有時要活力。

在完成工作後,瓦希麗莎試著向芭芭雅嘎提出有關先前她在路上碰到三位騎馬騎士的問題。其實,三位騎士是芭芭雅嘎的兒子,他們分別代表早晨、出生(白馬騎士),中午、活著(紅馬騎士),夜晚、死亡(黑衣騎士),也就是「生而死而生」不同階段的生命成長故事。埃思戴絲關於故事中的這一情節也提到:「這些顏色也代表古代有關沉潛(descent)、死亡(death)和重生(rebirth)的觀念。黑色代表舊價值的解體,紅色代表犧牲自己所珍惜的幻象,白色代表新的光明以及經歷前二者後得到的新知」。

從埃思戴絲的這段話給了我們一種啟發:神話故事中所描述的顏色至為重要,每種顏色都具有一體兩面的特質;有死亡的本質,也有生命的本質。白色一方面代表新、初始、純潔、重生…;另一方面代表死亡、犧牲、缺乏經驗…。而紅色一方面代表生命、精力、熱情、慾望…;另一方面代表危險、犧牲、戰爭…。至於黑色,它一方面代表衰敗、腐朽、死亡、汙垢…;但另一方面更深層的思考,腐爛的泥土是肥沃的,隱喻著從中生出新的生命。最後,瓦希麗莎意圖打聽更多有關生與死的事,了解更多生命本質的意義,但是,芭芭雅嘎警告她,「知道太多事情會讓人很快老去」。一般人對於「生與死」的真正意涵是無法徹底洞悉的,也沒有必要徹底洞悉,就如孔子所說的:「不知生,焉知死」;人生真正重要的是瞭解與體驗生命的自然節奏,習慣它、適應它,並離開恐懼。

根據坎伯的說法,當英雄通過考驗後,接下來將進入回歸的階段。故事來到芭芭雅嘎厭惡瓦希麗莎希得自母親的祝福,於是把火掛在頭骨化身的棍子上,拿給她,並叫她趕快離開。這當中要表達的,並不是唾棄「母親的祝福」,而是不希望太依賴於太過良善、甜美、順從、附和的心靈。從成長的角度思考,英雄應該接受「大能」去看見、去影響別人(接受骨頭以取到火);如此才能運用這個新的光源,注視自己生命的狀況(找路回到繼母家人所在的舊家)。

神話中的頭骨是一種最古老的符號,它的象徵意義常常是多元的,遊走在極端的兩邊。這種符號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含意,例如,對於一些人來說,它代表著死亡和邪惡;而對於其他一些人來說,頭骨象徵保護、力量、爆發力、無畏、智慧和指導,能夠克服死亡,度過艱難,甚至是大難不死後的倖存。在祖先崇拜的宗教儀式中,頭骨又常常成為召喚祖靈的工具。

關於祖先崇拜的信仰,人們相信族群長老所擁有的智慧會在他們死後繼續存活在其骨骸中,尤其是頭骨,所以,頭骨就被視為保存了殘餘亡魂的圓頂;在特殊狀況下,這個圓頂還可以短暫召回亡者的靈魂以供族人請益。人類很容易將頭骨聯想到教堂,眼睛被視為窗戶、嘴巴是門,耳朵是風。在這個故事中,瓦希麗莎從巫婆住處拿到的不僅僅是頭骨,而是能發出火光的頭骨。自古以來,「火」和人類的生活離不開關係,約在 100 多萬年前的人從自然界發生火災開始認識火,進而知道如何使用它;大火雖然帶來災難,但是火的餘燼也帶來了溫暖與光。進而人類發現,萬物都從它得到了滋養、溫度、成熟、甚至毀滅。深一層來看,它更象徵徹底的改變,從形式到靈魂的提煉、昇華。

此刻,瓦希麗莎通過了重重考驗後,獲得了終極的恩賜——能發出火光的頭骨。走到了這一段旅程,代表英雄的轉化,她擁有了智慧,重新審視自己內心的陰暗面,自此不再恐懼、懦弱。因此,在返家途中,她已不需要小娃娃的領路,毫無畏懼與猶豫,走過來時的森林,回到後母的家。她更能用自己敏銳的視能(火亮的眼睛)去覺察自身心靈的負面陰影,以及外在人與事的善良、醜陋、或介於兩者間的所有面向,並能夠以「大能」回應它們。發出火光的頭骨,直視之前折磨瓦希麗莎的邪惡繼母和繼姊(象徵人格陰影),然後從頭骨的眼睛鑽出火花,將繼母和繼姊燒成灰燼。瓦希麗莎也完成了成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