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囧星人 / 群眾力量,是正義還是霸凌?《鄉民公審》(上) | 囧說書S2EP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vudc6Ly-2g
字幕導出
大家好,我是囧星人
只要你有上網
你玩社群網站有一段時間
應該對這樣一個情景不陌生
甚至習以為常
某個人做錯了某件事
或是說錯了什麼話
引起社會大眾的不滿
導致一大堆網友義憤填膺的
湧入這個人的社群帳號頁面
對他進行理直氣壯的責罵
或是毫不留情的羞辱
這些湧進來的人
大部分都認為自己是正義之士
對某件事看不慣
所以加入了公審的行列
先不談所謂的「網路正義」
到底是不是正義
其實大部分的局外人
對這些事件的認識可能都是平面的
我們從遙遠的角度旁觀著
不認識事件中的任何一個人
沒有和當事者親自談過話
掌握的僅僅是網路上的資料
但我們似乎深信
既然事情浮到檯面上來了
誰都有一張嘴可以進行評價
那些網路上發生的事件
有時候風向轉來轉去
而當事者受到的羞辱和懲罰
發生了就是發生了
有的人因此身敗名裂
有的人可以全身而退
有時候,懲罰的降臨
到底至不至於到某種程度
很值得好好探討
今天我們要講的這本書
書名叫做《鄉民公審》
本書收錄了 15 個
網路上發生過的真實事件
作者強·朗森是英國知名的獨立記者
他親自訪問了騷動事件中的當事人
以各個不同參與者的角度
試著為我們還原
「實際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要為各位介紹的第一個故事主角
叫做喬納雷勒(Jonah Lehrer)
2012 年的時候
他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
是紐約時報排行第一名的
非文學類暢銷書
此人當時年輕又英俊、才華洋溢
事業正夯
版稅和演講邀約收不完
他想不到的是
有一個叫麥可(Michael Moynihan)
的窮記者盯上了他
麥可下載了他的暢銷書,發現第一章
寫到關於歌手巴布狄倫的片段
而麥可剛好是巴布狄倫的超級粉絲
所以立刻察覺了不對勁的地方
有一小段文字
描述巴布狄倫在某個時期裡
每次在報上看到自己的消息時
都會心想「真高興我不是這樣」
看到這段的時候
麥可覺得奇怪
因為作為巴布狄倫的鐵粉
他很清楚那個時間點巴布狄倫
每次受訪的時候表現都像個爛人
可是喬納的書卻把他寫得像個勵志人物
麥可去網上搜尋來搜尋去
也沒找到有關這段對話的資料
他不禁開始懷疑
這暢銷書的文字該不會是掰出來的吧?
如果是這樣,那可不得了了
因為作者喬納那時可是個
風風光光的大人物
誰能想像他的書裡有假造內容呢?
麥可也不是光懷疑就亂發表文章了
他特地寫信給喬納問
請問你這資料哪來的啊?
沒想到喬納不久後還真的回信給他
跟他說,喔,這是在某本
很厚又很冷門的訪談集裡找到的資料
我跟你說書名吧
大概是沒料到麥可真的會為了查證
把那本書整本看完了,結果
他根本沒有找到喬納說的段落
麥可再寫信去問他
沒想到對方開始慌了
著急地打電話來懇求不要報導這件事
經紀公司也打電話來交涉
他們對麥可說:
「假如你把這件事刊出來
你就會毀掉一個人的人生
你認為這件事有大到
值得毀掉一個人的人生嗎?」
然而,對於麥可來說
這不是毀不毀掉誰的問題
這是他查出來的真相
最後他花了四十分鐘寫好一篇報導
用兩千兩百美元的價格把稿子
賣給了一家小媒體
接著這件事
就在網路上「轟」的爆炸了
麥可回憶,他還記得他
把稿子交出去以前的那個週日晚上
喬納打了二十幾通未接電話
他最後接起來
聽到喬納只是不斷的在說
「拜託、拜託、拜託⋯⋯」
就像是一個故障的小朋友玩具般
報導出來之後,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一夕之間,喬納雷勒
這個當紅的年輕暢銷作家被讀者罵翻了
儘管他只是被證實在書中捏造了幾句
關於巴布狄倫的引述
他的身份就變成了騙子
著作也變成不值得一讀的廢紙
出版社被迫把他還在販售的
每一本書都下架又銷毀
而且凡是買書的人都可以退錢
麥可在揭發的報導裡
詳細寫下了喬納當初被質疑的反應
是「一再拖延、誤導、到最後乾脆說謊」
栩栩如生繪製了一個卑劣小人的形象
網路上充斥著對喬納的辱罵,說
「這爛人就是過太爽了
看到他被打臉,真是大快人心」
那喬納被群眾和媒體的羞辱追殺的時候
麥可是覺得洋洋得意嗎?
其實不是
喬納被人當成騙子,從高峰跌到谷底
而麥可得到了兩千兩百美元
和一些恭喜的推文,除此之外
他還是個不得不汲汲營營過日子的窮記者
他不僅什麼都沒得到
搞不好比什麼都沒得到還糟
因為他發現別人開始害怕他了
轉過身去
發現自己成了激憤群眾的頭頭
但他當初並沒有想過結果會是這樣
麥可對作者坦白,如果再有一次機會
讓他決定要不要毀掉一個人的一生
他會選擇,絕對不要那麼做
因為在按下稿件的送出鍵以前
他沒有預料到,社會大眾是如此的
比想象中更冷血和不近人情
你可能認為,喬納的狀況是因為
爬得太高,才會摔得這麼慘
他就是因為名氣太響亮了
得到的好處太多了
才會被群眾用嚴苛的標準放大檢視
如果你是這樣想的話
聽我接著再說一個故事
第二個故事的主角名字
叫賈絲汀·薩科(Justine Sacco)
她在公關公司工作,偶爾的興趣
是在她只有170個追蹤者的推特帳號上
發表一些尖酸刻薄的小笑話
那天是2013年12月20日
她在休假旅行中前往非洲
上飛機之前,發佈了一則推文說
然後她上飛機,飛了十一個小時
等飛機降落時她打開手機
發現她的名字居然登上了
推特世界趨勢排行榜的第一名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她關於非洲的種族歧視笑話被轉推
轉著轉著被大量的陌生人知道
居然有數以萬計的人 tag 她
罵她是個令人作嘔的種族主義者
有人說希望自己永遠不要跟她的公司合作
在她乘坐飛機的 11 小時期間
「#賈絲汀降落了沒」的主題標籤大肆流行
內文充斥著對她幸災樂禍的羞辱
例如有人說
總共有超過十萬則推文
都是這種冷嘲熱諷的文字
這些發文羞辱的人
當然統統不認識賈絲汀是誰
他們只是看到她的一則爛笑話
就決定要一起加入羞辱
更誇張的是
媒體也加入了這場瘋狂的祭典
直到這個無名小卒的推文事件
過了三個禮拜後
《紐約郵報》還跟蹤她上健身房
試圖再找尋新聞素材
她以前發佈過的推文笑話
也被一個一個拿出來批判和嘲笑
讀到這裡,我是覺得很誇張
你可以隨便去網路上找個路人
翻翻他們的動態牆說什麼
用公眾人物的標準去審視
恐怕信手拈來就是一篇要被罵的文章
像是抱怨的垃圾話啦
沒什麼脈絡根據的批評啦
隨手轉的謠言等等
賈絲汀那天作為一個11小時前
還只有170人追蹤的平民
經歷這場可怕的「公幹」
似乎沒有人考慮到
她的言論不需要被如此嚴格審視
但公開文轉推的次數
卻使她一時站上了「公眾人物」的舞台
而且離譜的是,她的推文
雖然不是什麼高明的笑話
其實沒有種族主義的意思
而是反諷自己白人的特權
說是反種族主義還比較恰當
因為以她在公關公司工作
應該有的經驗和訓練
不可能不知道講什麼
「白人不會得愛滋病」有多愚蠢
顯然這只是一則自我投射的反諷笑話
可是當這則推文被瘋狂轉推
轉推到熟悉她的「同溫層」之外
賈絲汀的名字漸漸失去了活生生的輪廓
變成了一個ID
群眾就彷彿失去了判斷力
不在乎這件事背後的脈絡
不在乎這個人的真實人格
彷彿被某種團體狂熱之類的力量操控
突然都不能理解這則笑話
當然,不能否認有人可能是真的
本來就沒有足夠的能力理解
無論如何,好的人和壞的人
聰明的人和愚蠢的人
正常人和瘋子
他們都加入了對賈絲汀的批判和羞辱
我說連聰明的人也被迷惑
是因為當時一大堆媒體
也用文縐縐的文字指責她的玩笑是
「赤裸裸的仇恨言論」
好奇怪啊
英國人的幽默感都跑到哪裡去了?
賈絲汀發表了道歉聲明
然後縮短了在南非的度假
因為有人威脅她一旦現身就要來示威
到時候沒人能保證她的人身安全
她也被狂熱者肉搜出身份
可是莫名其妙有謠言說
她是有幾十億美元的億萬富翁後代
而實際上
她只是由普通的空服員單親媽媽養大
在作者親自採訪她之前
也不知道原來網路上那麼多胡說八道
在那個時刻
賈絲汀被貼上了「種族主義者」
和「權貴」的標籤
她變成了一個惡勢力代表
所以攻擊她似乎很合理
好像是伸張正義
更主要的原因是她說的一句話
把她推到了媒體的浪尖上
變成了活生生的標靶
群眾就突然忘記了對抗不公不義
還有更實際的方法
比如去修理那些
在落後地區壓榨童工的資本家
沒有,沒有人想那麼多
他們也不會想同情失去工作、陷入憂鬱
哭得要死要活的賈絲汀
正如 2015 年
台灣的一群網路霸凌者
在臉書上貼誹謗文 大肆攻擊的時候
也沒有想過要同情楊又穎一樣
導致了幾個月後楊又穎的自殺身亡
值得慶幸的是
還好賈絲汀熬過去了
儘管這件事成為了她心裡的巨大陰影
她仍決定繼續用那個
被千萬人誤解的身份活下去
賈絲汀沒有做錯任何事情
她的人生卻被網路公審毀於一旦
而有些人做錯了事
卻好像提不太起大眾的興趣
例如2012年在緬因州的小鎮
有個退休牧師
叫安德魯(James Andrew Ferreira)
某天他被爆出是妓院的常客
安德魯的名字和其他人一起
被《紐約時報》刊載出來
他身為退休牧師、律師
高中曲棍球教練和前鎮長
當時他已經準備好接受迎面而來的羞辱
可是結果,沒有任何事發生
是的,他毫髮未傷
網路上和現實裡都沒有任何人攻擊他
他的生活一如往常風平浪靜
甚至跟家人比以前還要團結
另外一個類似的例子
是一級方程式賽車的老闆
麥克斯莫斯利(Max Mosley)
某天他的私人生活影像
被《世界新聞報》曝光
影像內容是什麼呢?
他在地牢裡跟五個妓女一起
cosplay成納粹玩SM(性虐待)
火上加油的是
麥克斯的家族真的跟納粹有點關係
有傳言指出他父親跟希特勒有聯繫
母親跟希特勒還是好朋友
當作者採訪麥克斯問到這點的時候
他卻很不屑的回答
亂講什麼
我老爸是跟希特勒見過面
可是他又不喜歡希特勒
實際上,這個看似應該要
引起大騷動的報導
結果卻沒帶來群眾對麥克斯的批判
與之相反,大家更喜歡他了
可能跟賽車領域本來就有點
反社會的因子有關
這則醜聞對他的事業
一點也不構成影響
他本人也毫不在意
不覺得有什麼需要反省
他解釋,因為他身為當事人
很清楚事實是什麼,所以他才不管
網路上哪個不喜歡他的人又說了什麼
他是個事業成功的公眾人物
早就有一大票人不爽他
反正奇怪的是
大家也對攻訐他沒興趣
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