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轉FB] 【albert.tzeng】 評論糾察隊 https://www.facebook.com/albert.tzeng/posts/10100274079908831 █ 評論糾察隊 陳為廷性騷擾事件曝光以來,除了湧現各種或抨擊、或緩頰、或分析的討論文本,也出現大量對於這些文本的後設評論。許多讀者在忙碌的閱讀對照之餘,不由地玩起「文本評比」,討論著誰說的比較有道理、最公允,甚至帶著各種不同的標準,質疑著某些文本的動機,貼上「廢文」標籤,視為「知識分子現形記」。其最極致者,連轉貼、按讚的小動作,也都拖來當成批判的對象。這些關於「文本」與「文本傳播行為」的評價的氾濫,映射出某種台灣社會對道德正當的渴望,與急躁。 我想請所有曾經這樣做的朋友,想像一個狀況:如果今天言論空間中只剩下你認為「最正確、最公允」的文本,而所有你眼中「偏頗、動機可疑」的文本都消失,會是什麼光景? 我不知道你是否會額手稱幸,但我覺得很可怕。在我心中,知識分子的責任,不是只站在一個「最正確、最平衡」的位置發聲,而是在一種觀看的光譜上補位,用各種不同角度的書寫,去豐富整個社會對一起事件理解的可能。這些理解,不只是道德上的「裁判」、政治盤算的分析,也包括對事件中各種角色心理處境的側寫,包括對其文化意義的詮釋。 對我個人而言,不管是 Agnes Hsiao 從受害者心境的揣摩[1],或是房慧真基於實際訪談經驗對 陳為廷 的心理側寫[2],即便切入角度背反,也不無「腦補」成分,卻都在這層意義下,豐富我們對事件理解的層次。而我特別有感的,則是魏揚站在「一個熟悉性/ 別論述」的多年戰友角度,對自己在「把性別論述用於親密夥伴」過程中的自剖(可惜該文沒有公開),其中沒有清楚簡單的是非對錯,而是清楚呈現理論與現實交錯的時刻,種種幽微複雜的心境轉折。 雖然,以上這些書寫,都在某些人的眼中被抨擊為一文不值。 今年九月,我寫過一篇〈貧瘠的閱讀想像〉[3],寫到: 「台灣有不少人對於閱讀,很狹窄地侷限在『給我答案』的想像── 特別是當他在閱讀某些關於當前公共爭議的文本時。對這些人而言,一篇有用的文章,必須清楚地提供某個結論判斷。這個判斷可能是誰對誰錯,可能是問題診斷,或解決方向。 很多人似乎無法領會,有些文本,只在深描事件當中乏人注意的某個側面,有些則在展開某些幽微的概念向度,有些文本邀請讀者進入不同視角與價值的辯證,有些甚至用繁複的線索鋪排,去解構、挑戰閱讀活動的本身。對耐心短淺的閱讀者,以上種種皆為「廢文」,要不然就會強做解人地從文本中抽出某些元素,替書寫者安上某種狡猾的目的立場,還會瀟灑地蓋章認定『XX無誤』。」 回看過去幾天各種「關於評論的評論」,在「學運領袖原是襲胸狼」引起的道德恐慌中,人們對於「判決」的急迫,也侷限了對書寫可能的想像,紛紛扮演起某種意義上的言論糾察隊,用對書寫者的羞辱,維護內心相信的定見。 我個人期待,一個對書寫者(與按讚或轉貼者)多點寬容的氛圍。 [1] https://www.facebook.com/lingyu.agnes/posts/728860347210758 [2]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761381800577293 [3]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00223740344721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265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