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 疼痛的倖存者們,若我們得以從彼端回來--《聆聽疼痛:為痛苦尋找話語、慈悲與寬恕》 前言 作為一個一直嘗試寫點東西、用語言捕捉各種感受的人,《聆聽疼痛》有許多地方,都讓我感到心有戚戚焉。 當人們身處疼痛之中,試圖要描述疼痛的時候,詞彙量突然就下降了很多:我不舒服、我胃痛、我頭痛、我扭到腳了腳腫起來不能動;或是我失戀了、我失去了某個重要的人、我很悲傷、我心情不好…… 當我們試著去讓別人理解自己的疼痛時,往往是在講述原因,並且用原因去取得別人某種程度上的想像與共感,或是用簡單的言詞呈現自己的「狀態」,然而,當那些原因並不是那麼普遍,像是作者經歷過的骨髓移植的疼痛;或是那是非身體性的、肉眼無法看見的痛苦,例如憂鬱症;又或是根本沒有一個能夠明確指認的原因,那該怎麼辦? 而疼痛的迫切性,又逼使我們一定要注意它,並且回應它--我們會急切地想找出原因、不斷詢問「為什麼」,希望能夠停止那疼痛,疼痛因此是一種「危機」,召喚著我們立即的行動與改變。可是,疼痛到底是什麼?它如此巨大、充滿破壞力,卻又如此私密、內在、模糊,我們究竟如何去面對(自身的/他人的)疼痛呢? 關於疼痛 大概三年前,我第一次閱讀這本書,對我而言,它最初的意義像是一種安慰,大衛‧畢羅的書寫,像是歷劫餘生的倖存者筆記,我試著這樣想像:我正在經歷的痛苦,也不是那麼少見與極端,而且,沒有什麼是「不值得」的,最後它們會轉化成為重要的經驗。 但是後來我發現,原來這種想法也不切實際,由於我的經驗是精神的疼痛,而且我自己是最難接受自己的內在轉變的人,我自己最常否認和質疑這些痛苦,於是,當我自己都不承認自己主觀感受的「獨特性」,試圖告訴自己「這些都不算什麼」的時候,它就會以更強烈的方式(比如說更強烈的疼痛)來強迫我正視它。 現在的我所學習到的是,不要將痛苦視為一道必須解開的難題,不要急著「克服」那些痛苦,「讓屍體就是屍體,鬼魂就是鬼魂,不要為陽光的理想而借屍還魂。」*,不是一定要賦予它們那麼多象徵性的、積極向上的意義,苦難與疼痛不是一定都有意義,它們也可能全然沒有理由,就只是「發生了」。 如今重讀,我注意到大衛‧畢羅心心念念的「找到描述疼痛的語言」,是一種「建立疼痛經驗資料庫」的努力,他要讓疼痛變成「可接近」的經驗。「疼痛經驗資料庫」的概念來自於底下這篇文章: 〈荒蕪頹廢的生命地景/賴麗芳〉 不過,如果真要談什麼是暴力,那麼就更該清楚辨識出這麼一個拐彎抹角教導你務必從良從眾的溫情關懷,並且不允許任何異議聲音冒出頭的「溫柔」,才是此刻我們真正面對的暴力。這種暴力只鼓勵一種生命狀態,也就是你必須活下去,而且只能是勇敢堅強陽光活潑地活下去,我不否認有人需要這類能量活下去,但是我也看到有些人不是這麼活的,否則就不會在我講到死亡的時候,學生們有些無法在正向環境中出櫃的慾望全湧到我這邊來。 …… 阿赫美(Sara Ahmed)在The Promise of Happiness一書中曾提到人們對「幸福」的趨同,就如飛蛾看見燈火一樣有個整體一致的方向性。當人們望向這類「幸福」的時候,「幸福」有些遙遠,猛一看還發現旁邊有很多斑駁的小點向外散去,這些向外擴散的小點正是那些被猛力拋出軌道的失敗殘骸,而阿赫美的提法是,「我們應該要多蒐集一些不幸福事例的資料庫」。 「不幸福事例的資料庫」,這個觀點跟《聆聽疼痛》所言的「疼痛的公共面向」帶給我的啟發很類似,我覺得大衛‧畢羅在書中反覆陳述疼痛的經驗必須被「公共化」,正是因為他自己經歷過極度疼痛的空白與失語狀態,也經歷過那種彷彿被世界所拋棄的孤獨,於是他有了責任感與使命感--必須要建立起疼痛經驗的資料庫,蒐羅關於疼痛的語言,試圖讓那些在自身的受苦經驗中徘徊蜷縮的人們,感到不孤獨。 此外,這個資料庫也能提供給其他試圖理解的人們一個靠近的管道。當我們面對他人的疼痛,卻束手無策,無法回應,會造就一種倫理的危機,當我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別人的情緒與痛苦、不曉得該做什麼、該說什麼,往往會產生焦躁、難過與不知所措的感受,甚至開始迴避對方,而「疼痛經驗資料庫」的存在,可以做為一種實際的幫助與參考。 疼痛經驗的「未完成」 若要試圖描述疼痛,作者認為,可行的策略就是使用隱喻: 隱喻就是用「已知」來說明「未知」,讓語言的「在」取代事物難以捉摸的「不在」,藉以照亮生命中那些難以通透的幽黯面向。(p18) …… 從「隱喻」這個回應疼痛的一般性原則,我們將逐步指認出更為特定的回應方式。本書提出三種回應疼痛的隱喻策略,它們分別使用了三項我們熟悉的事物:武器、鏡子和X光。到目前為止,最常被運用的策略是伊蓮‧史蓋瑞所謂的「肇因式語言」(language of agency)。在這個策略裡,受苦者想像有一個肇因在體內移動,並對身體造成傷害。當病人用「戳痛」和「刺痛」來形容疼痛時,就是使用了這類隱喻。第二種策略是把疼痛投射到其他對象,包括周遭的人或非人物體,例如動物或樹木等,這種「投射式隱喻」(projection metaphors)可以讓受苦者藉由外界事物的驗證而更明白他們的疼痛。在第三種策略裡,人們藉由語言創造出身體內部的影像,我們稱之為「解剖式隱喻」(anatomic metaphors)。可以說,受苦者是以想像來穿透身體皮囊,在體內為他們的感受找到某種根源。這些隱喻策略的共通之處在於,它們都有一種以「外在的、直接可感的事物」來取代「內在的、無法通達的事物」的欲望。 (p18–19) 他提出,在文學作品裡面誕生的隱喻,其對人的痛苦的深切體察、譬喻的新意與具體,是描述疼痛的語言可借鑒之處。這不只是為了醫療上更準確的診斷,訴說痛苦,本身似乎就帶有療效,雖然疼痛帶有孤絕、內在的特質,但人們仍然有表達的慾望。 「傷口是嘴,說出想說的話才會好。」(李屏瑤《向光植物》p170) 除此之外,在《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一書當中也說明了,經歷過創傷事件的人們,每一次被觸發時,都會再度經歷創傷事件發生時的身體感覺,並且,大腦中掌管語言的布洛卡區會「斷線」(p53),因此「痛得說不出話」、「嚇得說不出話」是一種身體經驗的真實呈現。而重複地講述創傷的經驗,有助於人們區分過去與當下,當人們把創傷的經驗化成言語講述出來,可以幫助大腦將創傷的經驗重新定義為「過去的事」,而不會每次都引發創傷時的感受,將創傷經驗言語化,能幫助人們感覺自己「活在當下」。 因此,描述疼痛的經驗,釋放這個經驗,讓這個經驗「完成」,確實是一種減輕與療癒創痛的方法。 結語 《聆聽疼痛》探討的是面對疼痛時的沉默失語,並且訴求以「隱喻」來豐富描述疼痛的資料庫,大衛‧畢羅強調,再現疼痛經驗很困難,但並不是絕對不可能,他想要將疼痛的「不可接近」轉化為可接近,重新將因為疼痛而斷裂的人際連結,連接起來。雖然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曾思考,這是否是一種過度的樂觀?人能真正完全地理解他人的苦痛嗎?但不可否認的是,大衛‧畢羅看見並指認了「疼痛語言的缺乏」這個嚴重的問題,並指出一條值得嘗試的道路,邀請所有人說出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痛,去搖撼疼痛經驗當中,那片分隔你我的高牆。 注: *劉人鵬〈打造一個夠落後的烏托邦:海澀愛的污名連線政治與罔兩問景〉p270;《文化研究》第十三期(2011年秋季)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2708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