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 選擇1的人 現在的你就像身處在黑暗中的狀況,如果這個時候你可以閉上眼睛,那就大膽的沉進那些你不喜歡的地方,進入厭惡、排斥、不好,或困擾你很久的地方 你會發現這與你所想的並不同 人類的感官系統運作的模式很有趣,在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中,其中一個被討論的就是,人類屬於少數能夠分辨臉與臉部細微肌肉變化、能夠讀懂表情的動物 而所謂的讀懂表情,其實並不像我們想的一樣,是藉由感知去了解對方的情緒 我們其實是收集了當下環境中所有的資訊,從當事人和旁邊其他人的聲音、表情、動作、情緒高低,把他歸納整理並記錄,才變成了後來我們稱做為能讀空氣和表情的技能 舉例來說,最明顯的就是第一次遇到的人,我們對於不熟悉的人與他的臉部細微表情習慣的判斷沒有原本就認識的朋友來得好 對於陌生人的情緒的猜測也會比較失準,但隨著相處時間一長,我們又重新覺得理解對方、判讀對方臉部表情的能力回來了 所以一個表情的判斷除了當下的感覺(大腦感官接受區)會運作以外,我們的記憶區也會同步的在運行,調出過去這個人的細微面部細節的資訊,並與記憶中當時對方的反應核對 這也是為什麼常理來說,越熟的人我們越了解對方 回到原本的題目,現在你在愛你自己方面的衝突就是現在的你進到了一個感知誤區中 你的感覺跟你的思考對不起來,所以你會產生抵抗 另外一件我們大腦有趣的事情就是我們辨識一個東西會先去找對方身上已知或近似我們認知中原本就存在的某些特徵然後歸類,或是判斷屬於未知 我們的大腦分類是很直接的,熟悉、相似、感覺很像,有這些感受特徵的自然會被我們喜愛和親近,但當相似感或熟悉感突然超過一定值的時候,我們又會對相同中的不同感覺到毛骨悚然 所以某些是似而非的東西才會最吸引我們的注意,並產生違和感 以此機制產生的理論是恐怖谷理論,“如果一個實體「不夠擬人」,那它的類人特徵就會顯眼並且容易辨認,產生移情作用。在另一方面,要是一個實體「足夠擬人」,那它的非類人特徵就會成為顯眼的部份,在人類觀察者眼中產生一種古怪的感覺。”內容引用於wiki《恐怖谷理論》 我們會對可以理解的事情產生同理和認同,說白了,就因為那是我們“知道”的、熟悉的事情和氛圍,就算是傳統信仰,也會因為熟悉感而讓我們的大腦自動把它分類為可以理解的部分(這個部分的理解並不完全等同於明白原理,而是因為基於這與我們的的成長過程的經驗相符,所以說的通,但不一定符合科學解釋) 但一件事夾雜著是似而非,熟悉的部分很多,那麼不對勁的地方反而會放大 一個完全的新理論,不會刺激恐慌、也不會產生歇斯底里、情緒化,因為他超出你可以處理的資訊範圍,基礎上就只是做著聽 那些會引起劇烈且兩極對立的事物,剛好就在邊界,沒有那麼超出,卻也沒有那麼熟悉 我們的頭腦渴望將之中參雜的可以理解與不可以理解徹底分開 我們希望不要有那麼模糊的邊界,而是希望他可以是怎樣就怎樣,或乾脆的說不是 這就是當前你遇到的狀況,那個很劇烈的抗拒 踩在邊上的這種違和感,是你目前對於愛自己的懷疑與最大的阻礙 你質疑的並不是愛自己本身,而是質疑愛自己的行為、信念和觀點與自己原先的想法有所衝突 你想要由自己來掌握什麼是愛自己,包含評判的標準、對應的行動等,你希望他是你可以理解的,不要那麼超出 你也可以思考一件事,愛自己這件事對你來說是種渴望,但對你從小到大的經驗與遭受的對待所產生的信念,剛好是相斥的 你並不覺得自己有哪裡不被愛,因為你根本沒被愛過 你並不覺得自己有哪裡不被愛,因為有關愛的經驗是大人的謊言 你覺得的東西背後,有一個東西讓你覺得無法接受檯面上的言論 雖然你心裡的感受知道愛自己可以是當前衝突的解答,但你的頭腦並沒有辦法接受這件事 因為你覺得這太荒唐了、這怎麼可能,所以說我不夠愛自己嗎?我又被否定了嗎?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無法抓住手裡僅有的這些嗎? 否定與抗拒是為了維持原先的正常生活,試著平靜下來,試著對有的東西的一種肯定 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去觀察建構了你信念系統的正常與安全區 我們打小就會對異常的人事物產生反應,就像小時候我們會去排斥與排擠那些細微動作(俗稱反應遲鈍或ADHD)跟我們不一樣的孩子 那是種大腦結構系統的正常反應,甚至跟父母長輩、身邊的人口耳相傳的「那個人怪怪的你不要靠近他」無關 你可以觀察或回想自己的經驗,當你小時候遇到行為異常、生病而行動不便、神經方面的疾病,或是精神上的障礙的人時,你會感覺到怪異的訊息 那個訊息是「這個人的表情、動作感覺起來怪怪的」 你的大腦很自然會把這些異常解析出來,因為當你與身旁的人相似度極高(畢竟都是真人),一點點的不一樣就會產生違和感 當然,噁心、討厭、骯髒、排斥,還是屬於比較社會化的舉動,因為這是源自有人告訴你異常是不好的、可怕的、危險的 但在很小時候,大腦的記憶迴路與結構還沒建立前如果遇到了“異常”,那時候通常大腦是判斷不出來的,因為輸入的刺激與資訊不足以他判斷什麼是正常,什麼是異常 你的違和感就是,他跟真正的愛很像 像到很多時候會蓋過真正的愛 你已經在幾次的經驗中建立了一個新的神經元迴路,把某些行為和話語理解成愛,但你仍感覺怪怪的 那個怪怪的感覺是一種暗示 你是否過於耽溺在自己頭腦的幻象中?是否被排山倒海而來的資訊所淹沒? 你還記得自己的感受嗎? 你是活在人身中的靈魂 你渴望來到地球更了解什麼是愛 你是否太耽溺在熟悉的環境,沉浸在不變的事物中? 這張牌邀請選1的朋友察覺到自己身在此處,與自己更多的面向跟可能 而不是鎖死人生只能有某些面向 敞開的享受生命,不要只是做夢夢完就好了 有許多東西,你在腦中想過,就結束了 你覺得你懂了、體驗過了、知道了 就像有些人會說不用出去玩,看電視就可以了 但當地的風、溫度、光線,與身旁的人所營造的整個實境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好像、疑似、可能 在這些情境下相同的是,這些都不是真的 最後,選到這張牌的人,也有可能代表你無法接受自己有某個面向 或是腦袋中仍然始終無法相信與接受世界上可以有這麼籠統而模稜兩可的東西存在 你希望他符合邏輯或已知的科學,你希望他是合理的,這樣你才能接受他 你可以要求一個人用你的方式愛你,但現在你在做的是要求他不能說他愛你 你要求他把所有的一切改到符合你能接受認同的方式才允許他是愛 但愛不需要有名字,也不會改變本質啊 撇開神鬼之說,單純談論愛 有人稱他是一種力量,有人說他是種溫暖的感受,但說穿了愛跟腦內分泌激素與大腦放電有關 但知道了這件事,你就會不愛了嗎?你就有辦法控制自己的大腦不要放電嗎? 你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愛 你可以說你不想,你不願意,你不會去有行動,可是你心底的感受是千真萬確的 某一些感受不是你知道了就會停下來的 有一些東西不是你弄清楚,他就變成可控制的、可避免的 頭腦的理解、試圖摸索出頭緒、追根究柢,並不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是為了填充心中的不安與恐慌 你的心有一個洞,當你一擁有東西就會立刻流失,所以你不斷的再去獲得 反覆的拿,不斷的收集,將所有東西填滿自己 你深怕有東西是自己所不知道的,深怕有東西超出你可以理解的範圍,而你不平靜,所以你會一直想要掌握,確保每一件事都在你“知道”的範圍 你想緊抓住你有東西的錯覺,你想緊抓住安穩與平靜,試圖維持自己相信的世界,超過的就立刻ban調 但知道了,又有什麼意義呢? 就像相信,就像愛 那是你知道了還是對其無能為力的事物,你可以否認、掩蓋、裝做自己看不到,但你無法剝奪他的存在與力量,更不用說幫他更動他所是的那個樣子 停下知曉,回歸平靜 接受真實,接受每個人的樣子 你就離愛自己更進一步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2708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