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 Yin Lin 強者我同學 #黃信樺 寫了他對於服貿的11點觀察和心得,就斗膽來回覆一下,我是怎麼看這次的抗爭吧。 1.到底是不是DPP的計畫? 我不知道,但我個人覺得,如果是,那顯然DPP也非KMT一黨一意志,因國會把這件事情搞成這樣,DPP和其他席次的立委也很難卸責。但這個問題在整個抗爭中,真的不重要;又,把抗爭劃分到顏色是過度簡化問題。 事實上過去幾年(或者說十幾年)有太多問題都被簡化成顏色對決,是該停了。佑如果這群年輕人真的全部都是DPP,那該檢討的真的是KMT,人家新一代的人才(或衝車大將軍)都養出來了,你下一個世代的影子在哪? 2、3兩點是同一件事 -- [ 程序或黑箱 ] : 這就是我們國家實踐民主中、整個代議制度失效的問題。這問題不是一天造成的,但所有國會議員(不管有黨無黨),大家都把程序、制度、背景的法規這一塊放著爛。這個問題才是我個人認為全部包裹中爛的最嚴重的一塊!爭論有黑箱、無黑箱、有程序問題、沒有程序問題,基本的肇因竟然是,面對海峽兩岸事務,我們國家相關的法規竟然還是荒謬到幾十年前的水準,而且就我所知事前沒有任何一個民代提出、先解決這部分再往下談。 好,又是抗爭者提出的,先搞定監督條例再談,民代們到底在幹嘛?這部分對於兩大黨的質疑和責怪,就我看到的資訊沒有少過,但現下最大的重點還是馬政府應對這件爭議的態度,而或許是這樣你才會覺得"好像沒人責怪在野黨"。 4、5對我來說也是同一件事 -- [ 姿態、手段和行事風格 ] 任何情況下的表達或溝通,都"可以"考慮成本和效果問題;這不只是民代在國會殿堂、抗爭群眾在街頭或面對媒體與國家機器,甚至你我和家人講話,成本和效果這兩項都很重要。例如我得搞清楚我女朋友是哪個類型的人、有什麼樣的金錢價值觀,求婚的時候才能夠在負擔的許可內讓兩個人都開心又感動的決定人生大事(對,我爆點了)。 立法委員在那個質詢台上(這次不只段宜康,還有管碧玲),他們是需要舞台效果、需要收視率的,他有他的表達、有他代表的民意的憤怒需要發洩,我認為這是我們國會議員相當比例採用「激動質詢法」的主要原因。至於你看起來怎樣、在國會議事堂上有沒有必要或效果,我想這並不在他的考量之內,因為,會因為這樣不投他的人,本來就不會投他、會喜歡這一套而投他的會更死忠愛他;效果方面,坦白說,我個人也很受不了政府官僚回答問題的那種答非所問的官腔和打哈哈的方式。比起這幾天王卓鈞被修理,以前杜正勝被李慶安罵說把地圖旋轉是去中國化那才是更無妄之災;我的重點在於,質詢的內容是什麼?我們國家裡面太多溫良恭儉讓了,該收起來的地方就收。 至於學生,對於這次的抗爭活動,除了少數失序的學生、和少數失序的警察(特別是現場指揮官),我真的很難對於這兩個面對面實際對抗的群體有任何一點點苛責。這個抗爭的對象,是失能的國會、是一意孤行的國家領袖兼絕對執政黨領袖,而爭議的現場卻要學生和基層員警去承擔?要檢討他們之前,我想大多數人應該先反省自己過去幾年的政治參與行為,無論你有沒有去投票、投給哪些人。 這次的學生們已經比起台面上絕大多數的政治人物有論述、有組織、有行動能力了,我真的認為不太需要討論、或執著於這群學生到底有沒有、或者是哪種政黨背景,該問的是,台灣接下來二三十年的政治人物在哪裡、是什麼樣的人,而我們應該選擇哪樣的人支持? 7.8.9也是同一件事 [ 多數決?對話?逐條審查?--溝通的理性 ] 討論到現在,終於要涉及服貿本身;就我得到的資訊,目前版本的、準備拿去和對岸談判和簽議的協定,是經濟部商業司裡面18位國家菁英公務員擬出來的版本,而且似乎是一刀未剪完整版。這裡我要說的是,整本服貿牽涉的範圍,據說有超過台灣50%以上的行業類別(印象中是80%),你要多數決?誰的多數?所以地質類別的行業被犧牲讓利,去換給資訊金融類別,是應該的?或是國土安全應該讓利給其他服務業? 拜託,這問題根本不是yes or no,真正的黑箱就在這裡!政府包好一整包要拿出去換的東西,裡面有什麼?誰決定裡面有什麼?又有誰能夠監督? 不知道,不能說,利大於弊。 這難道是可以令人接受的答案嗎?對於我來說不是。 服貿牽涉到的層面非常多而且廣,完全不是我能力範圍內可以討論的,這邊還是借用一個情境來比喻。假設我們一群同學浩浩蕩蕩30個人出去吃飯,你不吃牛、他不吃豬,我吃素,大家各自有需求,餐廳要怎麼挑?你覺得事情是: A,抱歉大多數人什麼都吃喔,就你們三個難搞,請你們服從; B,大家來討論看看有什麼餐廳可以滿足所有人; C,乾脆去百貨公司美食街要吃什麼自己買,大家再圍一區一起吃。 我記得國小的社會課本寫過「少數服從多數」,在必要、非得做0或1的選擇時,多數決是一個不得已而有傷害性(撕裂)的決策方法;在那之前,我們是不是應該努力看看、是不是有最大公因數的選項? 今天抗爭的主軸,從十天前就一直講一直講「退回重審」和「制定監督機制」,要的就是這樣;政府說不能夠對所有人公開,談判需要隱匿部分資訊,這我同意,但也不代表這件事情可以不受監督!政府表示受到犧牲的行業會(應)有適切的補償,但影響層面有多大、配套方案在哪裡,再開放之前人民不應該有所準備嗎? 再來講到對話,就和我上面提過的一樣,馬英九身為一個國家領導人、兼絕對執政黨領導人,他到底有沒有要溝通?從他前幾天的聲明看來,還是一樣的,沒有打算解決或回答抗爭方提出來的問題,連呼攏的動作都沒有,那到底要跟他談什麼? 講的好笑一點,馬英九還算是鐵錚錚的漢子,現在的態度就是「全部都是我的人,我看你能跟我爭什麼?」,所以他還是一樣、把抗爭定調為不知道在幹嘛、不理解政府苦心的部分民意。換做是一個真正的王八蛋,怎麼搞?要是我,我就呼攏阿,好好好你們都來我對不起啊唉呀幹嘛這樣大家好好說嘛,我這不是來了嗎對不起嘛,先把你們胡亂安撫一陣,然後我一樣做我的,你能怎樣? 所以說,在抗爭團體的立場、主軸和論述都很明確的情況下,要談的東西很明確。這不是不能談、沒留空間給馬政府,是你要給我答覆、你要給我時間表,你要告訴我,在你的立場上你有什麼堅持、有什麼困難。你操作的是一整部政府機器,總要有機器的手冊、報表、維修記錄可以拿出來談吧? 不然馬英九說要談就去談,去總統府一趟談個沒有結論的也只是被摸頭,然後落人口實說都跟你談了你還想怎樣?這就更偏離原本的訴求了。 10 最後的最後,到底要不要服貿? 這個問題很大,但真正的抉擇點是台灣的國家走向、和如何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去兼顧社會弱勢。這個區塊還是超出我的知識範圍,不多獻醜,就僅提出最後的兩個本質性問題給大家參考: A 今天台灣的經濟現況是約有70%的GDP靠出口貿易,我們不可能拒絕國際貿易的交流,但我們沒有權利選擇市場或對象嗎?又或者適度的調整市場對象們的分配、避免過度依賴境外的單一市場,是不可能的? B 強調市場自由的結果就是大者恆大,我們看的是經濟數字上升多少百分比、或者是社會上中後段60~70%人民的生活水平?或者是,要有智慧去找到兩者都不要偏廢的路線,非得有取捨時,何者為重? 文章太長,就講到這邊,一點小小魯蛇的感想分享給大家。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272iRnV9hMVRqdyVUct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