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 轉貼:【智慧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 為什麼歐洲許多先進國家還是很富強?你如果到奧地利自助旅行,坐車、坐船都是沒人驗票、查票的!道德,是國力提升的基礎。 在某個電視訪談節目中,嘉賓是一位當今頗具知名度的青年企業家。節目接近尾聲時,按慣例,主持人提出了最後一個問題。 「請問:您認為事業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沉思片刻之後,他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平靜地敘述了這樣一段故事: 十二年前,有一個小伙子剛畢業就去了法國,開始了半工半讀的留學生活。 漸漸地,他發現當地的的公共交通系統的售票處是自助式的。也就是你想到哪個地方,根據目的地自行購票。車站幾乎都是開放式的,不設檢票口,也沒有驗票員;甚至連隨機性的抽查都非常少。 他發現了這個管理上的漏洞,或者說以他的思維方式看來是漏洞。憑著自己的聰明,他精確地估算了這樣一個機率:逃票而被查到的比例,大約僅為萬分之三。 他為自己的這個發現而沾沾自喜;從此之後,他便經常逃票上車。他還找到了一個寬慰自己的理由:自己還是窮學生嘛,能省一點是一點。 四年過去了!名牌大學的金字招牌和優秀的學業成績,讓他充滿自信。他開始頻頻地進入巴黎一些跨國公司的大門,躊躇滿志地推銷自己。因為他知道,這些公司都在積極地開發亞太市場。 但這些公司都是先熱情有加,然而數日之後,卻又都是婉言相拒。一次次的失敗,使他憤怒。他認為一定是這些公司有種族歧視的傾向,排斥中國人。 最後一次,他衝進了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的辦公室!要求經理對於不錄用他,給出一個合理的理由。然而,結局卻是他始料未及的。下面的這一段對話很令人玩味: 「先生,我們並不是歧視你。相反地,我們很重視你。因為我們公司一直在開發中國市場,我們需要一些優秀的本土人才,來協助我們完成這個工作。所以你一來求職的時候,我們對你的教育背景和研究能力很感興趣。老實說,從工作能力上,你就是我們所要找的人。 」 「那為什麼不收天下英才為貴公司所用? 」 「因為我們查了你的信用記錄,發現你有三次乘公車逃票被處罰的記錄。」 「這個我不否認。但為了這點小事,你們就放棄了一個多次在專業期刊上發表過論文的人才? 」 「小事?我們並不認為這是小事。我們注意到:第一次逃票,是在你來我們國家後的第一個星期。檢查人員相信了你的解釋,因為你說自己還不熟悉自助售票系統,只是給你補了票。但在這之後,你又兩次逃票。 」 「那時剛好我口袋中沒有零錢。」 「不、不,先生。我不同意你這種解釋,你在懷疑我的智商。我相信在被查獲前,你可能已經有過數百次逃票的經歷。 」 「那也罪不至死吧?為何那麼認真?以後改還不行嗎? 」 「不、不,先生。此事證明了兩點: 一、你不尊重規則。不僅如此,你擅於發現規則中的漏洞並惡意使用。 二、你不值得信任。而我們公司的許多工作,是必須依靠信任進行的。 因為如果你負責了某個地區的市場開發,公司將賦予你許多職權。為了節約成本,我們沒有辦法設置複雜的監督機制(Oversight Mechanisms),正如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一樣。 所以我們沒有辦法雇用你。可以確切地說,在這個國家甚至整個歐盟,你可能找不到願意雇用你的公司。」 直到此時,他才如夢方醒、懊悔難當。然而,真正讓他產生一語驚心之感的,卻是對方最後的一句話: 「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空白。」 ================================ 以下為末學所補充的【案例研討】: ================================ 「逃票」真的有這麼嚴重嗎?從因果上來說,「逃票」是違犯了五戒裡的「偷盜戒」;而且果報,要比偷一個人的東西要更嚴重!這話怎麼說呢? 偷了一個人的東西,只要向那位失主償還因果。而逃票的「失主」,範圍就要大得多了:如果是私營的交通公司,須向公司所有的員工及股東償還因果;如果是公營的市立交通公司,由於屬於市民所共有,所以要向全體市民償還因果。這要等到什麼時後才能還得清呢?佛在《十善業道經》中曾說: 「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 一、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 二、多人愛念。 三、人不欺負。 四、十方讚美。 五、不憂損害。 六、善名流布。 七、處眾無畏。 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 九、常懷施意。 十、命終生天。」 那麼犯了偷盜,又會如何呢?蕅益大師在《十善業道經節要.附說十惡果報》裡,幫我們將這段經文改用負面敘述,來呈現可能的果報: 「犯偷盜,得成十種不可保信法: 一、資財縱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皆能散滅。 二、多人不愛念。 三、人能欺負。 四、十方毀謗。 五、常憂損害。 六、惡名流布。 七、處眾有畏。 八、財命色力不安樂,辯才不足有缺。 九、不懷施意。 十、命終惡趣。」 對照故事裡的主人公,因「逃票」(犯偷盜)而遭到「多人不愛念」、「十方毀謗」、「惡名流布」、「財命色力不安樂」的果報,求職到處碰壁,不正是印證了「如是因,如是果」的法則嗎? 如果不犯偷盜,而且還反過來行布施,最終只能得到「命終升天」的果報而已嗎?佛在《十善業道經》中指出,將不偷盜的功德:「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最後,《地藏經》裡也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願眾生都能奉行五戒十善,直至涅槃。 【附錄一】唐代實叉難陀翻譯的《十善業道經》,還有另外兩個不同的譯本。在北宋施護翻譯的《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中,有關「不偷盜」的經文如下: 「遠離偷盜,獲得十依止法: 一、得大富自在。得免王難、得免水、火、賊盜、冤家之難。 二、得多眷屬善順和睦;得多人愛樂、不相苦惱。 三、凡所言說,一切諦信。 四、得無量財寶,皆悉集聚。 五、得此方、他方,一切稱讚。 六、於一切行處,無怖無畏。 七、得他稱善名,讚於智慧。 八、得色力壽命,辭辯相應。 九、於親非親,心無分別,不生惱害。 十、命終之後,得生天界。 遠離偷盜,獲得如是十依止法。以彼善根,於諸佛法自能證知,當得無上正等正覺。」 【附錄二】西晉竺法護翻譯的《佛說海龍王經》十德六度品中,有關「不偷盜」的經文如下: 「人不盜竊得五信法: 一、得大富,無有縣官、水火、盜賊、怨家、惡子能竊取者。 二、眾所愛敬。 三、到處寂然。 四、所至無難。 五、患畏永除。 以不取之福、志存慧施,植眾德本,志願無上正真之道,以依如來無見之慧,成最正覺使立神通。」 在此將「不偷盜」的果報依上列三種譯本對照列出,以收各譯本互為注解之妙。阿彌陀佛!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355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