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開場。本屆徵文比賽專案經理嚴婉玲介紹流程)
(基金會執行長張龍僑致詞)
(耆老義工Michael談enjoy reading和愛台灣的關係)

(婉玲介紹本屆書單)
書單39本,主題「人物與土地」。
已取消年齡限制,題材和形式不拘。九月前中學在學者為中學組,畢業者則是社會組。
越偏僻的地方越想前往交流,歡迎接洽在地文化人與談。

(陳雨航接棒主持)
本屆選書委員──吳明義、胡淑雯、陳雨航、甘耀明、陳翠蓮
特色書籍介紹。聚焦於人物。
定義最難:台灣是什麼?怎樣都可以是台灣。
每年都可以有不同面向。精神一致即可。

張娟芬:作為去年評審,去年及今年作者。
本徵文在台灣相關徵文比賽的特色,在於社會意識及關懷明確。甚至有社會運動基底。
目的:一、鼓勵閱讀。二、鼓勵閱讀台灣
在紙本書即將被取代的當下,鼓勵閱讀的意義。
鼓勵閱讀台灣:即使將書單上所有書籍放在一起都不能代表台灣的全貌,但可作為認識台灣的起點。
身為選書作者對徵文的期待:透過徵文了解讀者如何閱讀及詮釋作品。
關於《殺戮的艱難》:如果我們只有立場選擇而無對話,公民社會就沒有希望。公民社會應當是在各種立場的理性討論中找到共同點及相異點,由各自理解的現實將思路鋪陳出來,向生命共同體而努力。

(上屆社會組首獎得主)李佳達的閱讀經驗與參賽經驗:
作為完全的環境運動者,以參與社會運動的經驗投入寫作。
不是為了贊成或反對蘇花高,而是要讓全國都了解蘇花高是什麼。
公民運動是為了讓所有人都在其中找到自己舒服的位置(嚴長壽語),各盡其力。
「不靠海的討海人」:我們對討海人的想像是什麼?
「你討海,是為了海,還是為了魚?」(廖鴻基《討海人》)
2006年開始接觸吉貝嶼案件。真正認識討海人是什麼。
在台大圖書館一天蒐集到的資料,竟遠多於漁民爭取主權努力兩三個月的成果→主客易位,原來城市裡的菁英才是討海人?
兩種不靠海的討海人對決:環境律師 vs. 觀光局的專家們。
反思:為何決定海的命運的是都市裡的菁英專家,而非當地人?
討海人依賴海的生活,卻無法決定海的命運。
為什麼在這樣的決策機制裡,菁英成了不靠海的討海人?

航叔:關於年齡不用設限(國中生)的討論。

(上屆中學組首獎得主)楊張建南:
選擇山、雲與蕃人是有感而發:生活經驗與攀登百岳的理想。
時代會有很多的變化,但玉山始終在原地。
一起攀登百岳的父親在三月去世,但慶幸已將攀登百岳的故事分享給父親,成為共同的回憶。
寫作就是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感受分享出來的過程。今年無法參加,但會鼓勵更多人參加。

航叔:作家擔心的不只是銷售量,還有如何把自己的經驗感受分享給讀者。讀者又得到了什麼啟發。
人和書的邂逅。有快樂的,也有攻堅的過程。攻堅的快樂有時是更大的,狼吞虎嚥也有其樂趣。

(開放提問交流。)

婉玲:不靠海的討海人與真正攀登上的山。
我們如何定義自己所生長的土地?可能是真實存在的,可能是在書中的,可能是議題所在之處。
讀書就是讀者與作者的交流。

基金會董事張富美:
我們對台灣真的需要更加一點勁去了解、去愛、去照顧。
請大家踴躍投稿並且讓更多人知道。

張娟芬:
徵文的真正意義:人人都應該是作者,都應該是文化場域的行動者。
從網路上的小小敘事空間(部落格)出發,就有機會把經驗和思考傳達出去,產生碰撞。
反國光石化無論在書寫、在政策效果,以及行動創意(四大蚵報)上,都令人眼睛一亮。
改變社會往往是從想像出發。根據我們心中構造的世界觀,一步步地改變世界。
司法正義議題的參與經驗:當制度錯誤的時候,每一個在其中受苦的人,都是人。
「在死亡光芒照耀之下做成的一次訪談」
死刑最令人恐怖之處:如同納粹和極權制度,每個人在制度中將責任分攤,都認為自己只是盡其職責。「人的工具化」,人放棄自身主體性的過程。

工商服務:
國際特赦組織正在舉行人權書展,《殺戮的艱難》也是選書之一。
爭論能不能促成不同觀點的交流?

楊張:
由蕃人之名產生的思考。為何以前會受到如此對待?現在要讓大家知道原住民是優秀的民族。
原住民的弱勢一方面來自社會地位的弱勢,一方面也由於對自身權益爭取的不夠。

佳達:
作者、作品和社會是鐵三角,必須找到一個breaking point攻堅進去。
唯有真正進入到作者與這片土地的脈絡,才能產生自己的感受,對話才能展開。
透過閱讀,當我們更能信任彼此,希望對環境問題的討論不再是功能性(專業性)的,而是情感性的。

胡慧玲(陳文成基金會前任執行長):
基金會的義工表現接近完美,在執行長幾乎失能的情況下還能完成計畫。
現在的寫作不再只是文字,而是用手、用腳、用腦,以文字實現社會正義。
(楊逵:用鋤頭在大地上寫字)

李靜慧(台大中文系→歷史所。去年推動楊張建南參賽得獎的推手):
緣起於去年在嘉義輔導鄒族少年的一個大學生志工計畫「夢想之鄒」。
缺少閱讀習慣,學歷經驗也不足的孩子,如何讓他們產生閱讀的興趣?
徵文比賽恰好提供了刺激閱讀的動機。最後有八位小朋友參加。
整理書單、郵寄書籍、閱讀、討論。產生自己想法與感受的拉扯。
結果令人感動:楊張和堂妹得到優選,還有兩位國中生入圍。
參加比賽鼓勵了孩子們去作平常不一定去做的事。

航叔:去年收件800多件。一般文學獎通常是200-300多件。
而「閱讀台灣探索自己」選書又以非文學類較多。相較於一般文學獎著重文學性。
意義:非文學的閱讀也許已成為本活動的意義,但也並不排斥文學。因此特點更能凸出。
統計全國各縣市參加者數目。台北縣市相加超過四分之一。花蓮9,台東更少,澎湖1。
參加與推廣相輔相成。一個人推廣的力量可能還大於某些縣市。

銘傳大四生:(佳達學長通知前來)
寫出自己的故事需要一段時間的累積,累積需要堅持,是什麼動機讓作者得以堅持下去?

楊張:
是興趣吧?不愛潮流,愛山林的家,想找回祖先相傳的生活方式,並得到父親支持。
興趣,加上有人認同,找到能幫助自己的管道。
佳達:
來自一個大問號:為什麼不靠海的討海人可以決定海的命運?
台灣人對討海人的想像是什麼?對海的生活又如何想像?
娟芬:
議題發出了光亮,被光亮吸引住了。如同狗聞到香味聞香而去。
2006年動員死刑犯向陳水扁總統要求特赦,迫使宣示反對死刑的陳水扁表態。
本以為死刑犯都會以改過自新要求特赦,卻看到意外的理由:「我想透徹了解愛是什麼」
(因為忌妒而殺妻的定讞死刑犯終於明白自己的執迷不是愛)
人的獨特性證明刻版印象是錯的,那麼,什麼是對的?因此而繼續提問下去。
偏遠地區參賽者少:除了資源不足,文化資源缺乏,書籍不易取得也是問題。
透過徵文將偏遠地區的文化資源建立起來,會很有意義。

賴惠珍(早產兒基金會):
從選擇的書單中的特殊場域努力,可能是推廣的方向。
另一個方向則是透過教育,透過老師推廣讓學生參與各種議題。

陳曼麗(主婦聯盟):
佳達阻止烏來到三峽聯外道路開發案的努力。
徵文能激勵年輕人更多的參與社會。
每一個人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這就是台灣。

曾昭明(慈林基金會):
寫作者的觀察力如何培養?先天還是後天?

航叔:
寫作者的工作習慣可能會讓他們對自己關懷的事物有特別的想法。

楊張:
感興趣的事物,加上適合的書,於是有了感覺。
佳達:
興趣作為基底。參與到感受極度深刻之時,就能寫出好文章。
娟芬:
憑直覺看出好文章。接著和作者站在同一水平上,看他如何鋪陳,累積更深刻的思考。

婉玲介紹酷卡的海報設計:
一本翻開的書。一個台灣形狀的小書籤:你讀到哪裡,台灣就在哪裡。

蔡瑞月舞蹈基金會工商服務:
傳承蔡瑞月作為文化醫者的精神,醫療傳道特展(王金河、謝緯、孫理蓮)。
舞蹈、戲劇演出。座談會(6/13)。現場有售票。

(圓滿結束。)

本文為草稿,欲知詳情敬請參考即將公佈的實況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