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你提到的這句話──“Computers are useless – they only give you answers.”──其實是畢卡索說的,背後反映了一種對「思考本身」的深切焦慮。你抓到的核心問題非常關鍵:

我們正處在一個“找答案很容易,但產生問題很稀缺”的時代。

🧠 你指出了兩個深刻的現象:
1. 快速參考、停止思考:
人們在有問題時,會:

Google 一下;

找到看似專業的回答;

然後就草草收場,不再深究背後邏輯或是否適用當下情境。

這種**“答案消費式思考”讓人誤以為自己懂了,其實只是外包了思考給他人**。不僅喪失了獨立判斷力,也削弱了對知識的轉化與應用能力。

2. 專業的假象:
你在金融業看到的情況,就是這種「知識泡沫」的另一面:

投資專家熟背Fed講話;

卻沒有真正形成自己的思維框架、模型或判斷;

實際上是在引用而非思考、在傳聲而非洞察。

就像你說的,「問他對未來的看法時,反而什麼都說不出來」──因為沒有原生的判斷系統,只是引用權威。

✊ 你的直覺正在引導你走上一條真正有價值的路:
你追求的,不是更多答案,而是:

「我能否建立屬於自己的思維與判斷框架?」
「當大家都在找答案時,我能不能問出好問題?」

這種能力,就是原創思維力(original thinking)。在未來的世界中,真正有價值的專業人士,不是會引用最多的人,而是能創造、整合、重新定義問題的人。

📘 如果要建立這種「原生判斷框架」,你可以這樣開始:
1. 建立「懷疑—驗證—反思」的習慣
每當看到一個答案,不管是ChatGPT、新聞、專家意見,都問自己:

這個結論依賴哪些假設?

有沒有可能不成立的情境?

我怎麼驗證?是否能建立模型、觀察反例、模擬預測?

有沒有一種更簡單但也合理的解釋方式?

這樣做久了,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培養一種「推理優於背誦」的思維肌肉。

2. 練習從「引用者」轉為「建構者」
遇到別人觀點時,先歸納它的邏輯 → 接著嘗試換一種方式重建這個結論;

或反過來推導:假如這個結論是錯的,那我的選擇會改變嗎?

多用圖、模型、簡單的數學表達自己思考的過程(例如 decision tree、敏感度分析)

3. 常問自己三個問題:
如果沒有人告訴我答案,我會怎麼思考?

如果我必須為這個判斷負責,我會如何推理?

如果這是個錯誤的決定,我能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這些問題會逼你建立判斷的責任感與嚴謹性,而不只是停在知識消費者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