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支那」一詞在歷史上有著複雜的背景和多重含義,以下是對其起源、演變及現代使用情況的詳細解釋:

### 起源
- **古印度起源**:支那(梵語:cīna)最早出現在古印度,作為對中國的稱呼。這個詞隨著佛教經典傳入中國,並在中國古典文獻中使用[[1]][[7]]。
- **詞源說法**:有說法認為「支那」源自於「秦」或「瓷」(China),也有說法認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晉」(Tsin)的音變[[5]]。

### 演變
- **早期使用**:在古代,支那一詞並無貶義,主要用於佛教經典和古典文獻中[[3]]。
- **近代變化**:至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開始使用「支那」來稱呼中國,並逐漸帶有蔑視和貶義[[3]]。在1930年以前,日本政府在外交照會中也使用「支那」,而非正式國名「中華民國」[[3]]。

### 現代使用
- **貶義詞**:在現代,「支那」被視為對中國的蔑稱,特別是在日本侵華期間廣泛使用,帶有強烈的歧視和侮辱意味[[5]][[7]]。例如,香港部分人士在表達對中國的不滿時,會使用「支那」一詞[[5]]。
- **法律和社會反應**:中華民國政府在1930年正式抗議日本使用「支那」一詞,並拒收相關外交公文。1946年,二戰結束後,盟國最高司令部要求日本政府在公文和公開場合中不得使用該詞[[7]]。

### 文化影響
- **歷史影響**:支那一詞在中日關係惡劣的時期,特別是甲午戰爭至1945年二戰結束期間,帶有日本的自我優越感及對中國人的輕蔑態度[[7]]。
- **現代反應**:在中國,提及「支那」一詞可能引發強烈反感,甚至可能導致衝突[[9]]。

### 總結
「支那」一詞的歷史背景和現代使用情況反映了中日關係的複雜性及歷史創傷。儘管其起源並無貶義,但在近代歷史中,特別是日本侵華期間,該詞逐漸演變為帶有強烈歧視意味的蔑稱。因此,在現代語境中,使用該詞需極為謹慎,以避免引發不必要的誤解和衝突。
[1]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94%AF%E9%82%A3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na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4%AF%E9%82%A3/1056357
[4] https://www.state.gov/countries-areas/china/
[5] https://evchk.fandom.com/zh/wiki/%E6%94%AF%E9%82%A3
[6] https://www.scmp.com/asia
[7]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t/%E6%94%AF%E9%82%A3%E4%BA%BA
[8] https://www.cia.gov/the-world-factbook/countries/china/
[9]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444
[10] https://english.www.gov.cn/
[11] https://cn.nytimes.com/culture/20131028/tc28japan/zh-hant/
[1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china/
[13] https://zh.wiktionary.org/zh-hant/%E6%94%AF%E9%82%A3
[14] https://www.uschina.org/
[15]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161110/china-hong-kong-oath/zh-hant/
[16] https://www.fmprc.gov.cn/mfa_eng/
[17] 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78402
[18] https://travel.state.gov/content/travel/en/traveladvisories/traveladvisories/china-travel-advisory.html
[19]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E6%94%AF%E9%82%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