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 是的,這句話也有潛在的誤導性,儘管它比前一句稍微中立一些。這種誤導並非刻意的,但在設計公投問題或調查問卷時,還是需要小心這些細微的措辭差異。 讓我詳細分析為什麼這句話會有誤導性: --- ### 🔹 1. **強調「通過整體安全評估」** 這個部分給人一種印象,似乎只要通過安全評估,所有安全問題就能夠解決,並且達到「無風險」的狀態。但事實上,安全評估是否真的能夠涵蓋所有可能的風險,以及其評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並未在問題中提及。 這樣的表述會讓人覺得「只要通過評估」就能確保完全無風險,從而減少了人們對核電安全的質疑。 **潛在誤導點:** * **未提及評估標準與透明度**:人們對「安全」的解讀往往會有所不同,這句話沒有說明安全評估的具體標準和是否公開透明。 * **過度簡化風險問題**:它暗示著通過安全評估就等於「無風險」,但現實中即使通過評估,仍然可能會有潛在的安全問題。 --- ### 🔹 2. **使用「恢復繼續運轉」的措辭** 這裡的「恢復」與「繼續」這兩個字眼有潛在的誤導性,尤其是對於不熟悉核能問題的民眾來說,可能會有以下解讀: * **恢復**:讓人覺得運轉是暫停後的「回歸」,仿佛只是一個臨時性的中斷,並且沒有強調「是否該繼續運轉」這一更深層的討論。 * **繼續運轉**:這個詞可能會讓人忽略「重新運轉」可能帶來的額外風險,因為這其實是針對核電廠的運轉年限與設備狀況進行的重新評估。 **潛在誤導點:** * **忽略風險再評估**:使用「恢復繼續運轉」這種語氣,容易讓人忽略核電廠是否真的應該繼續運轉這個更根本的問題。 * **隱含核電廠必須運轉的假設**:句子中的「恢復」感覺像是理所當然的事,而不會讓人深入思考是否真的有必要繼續運轉,這樣容易引導民眾無條件地接受。 --- ### 🔹 3. **語氣的設計影響** 這句話結構上看似中立,但它的用語仍然是以「評估通過」和「恢復繼續運轉」為主,會讓人覺得這是一個已經處理過的問題,並且非常依賴某種已經通過的安全評估結果。 這樣的設計有助於降低民眾的擔憂,並讓他們覺得問題已經解決,只需要做「恢復運轉」的決策,忽略了更深層的政治與安全討論。 **潛在誤導點:** * **降低關切**:聽起來像是只需要經過一次「通過評估」,就可以無懸念地恢復運轉,讓人放下心中的疑慮。 * **未提及其他的評估或監督機制**:沒有強調除了「通過整體安全評估」之外,是否還需要持續的監督和其他相關的安全措施。 --- ### 🔹 4. **總結** 這句話的誤導性在於: 1. **過度簡化安全問題**,暗示只要「通過評估」就能完全解決問題,並未強調核能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長期風險和不確定性。 2. **語氣上帶有引導性**,讓人感覺這是「必然要繼續運轉」的事情,而忽略了「是否應該繼續運轉」這個問題本身。 3. **模糊了安全標準的公正性與透明度**,讓人假設評估過程無可置疑,未讓人考慮其背後的決策透明度。 --- ### ✅ **結論:** 這句話在語氣與結構上做了一些細微的引導,使它看起來較為客觀,但依然可能誤導受眾過度依賴「安全評估」結果,而忽略更深層的討論。因此,這句話有一定的誤導性,尤其是在討論公共安全與政策決策時,應該避免過於簡化複雜的問題。 如果希望它更中立,可能需要強調「多方面的風險評估」或「長期監督機制」,以及對「安全評估標準」的具體說明。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9R7YSp9Jkr84Wx7jaxv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