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 一個十四世紀的村莊,絕對稱不上風景如詩如畫。有些風景明信片上,畫著古色古香的茅草屋門前,花盆裡栽種著鮮花,忘了這畫面吧。村莊房屋在外觀和擺設上,都是一團糟。你見到的頭一幢房屋,可能有刷過石灰的玉米桿矮牆,以及有外部窗台的狹小窗戶。寬大的茅草屋頂,高度從大約到胸部位置到七公尺高不等,有道煙從它粗糙的三角形出口裊裊上飄。這可是臨時拼湊出來的百葉窗,就開在屋脊的任一端上。茅草上面可能堆滿青苔或泥巴,延伸出牆壁大概半公尺,使整棟建築的模樣讓人看了會皺起眉頭。布滿鵝卵石的小丘(也就是這幢房屋興建的地基)崎嶇不平,有部分還沉入泥沼裡。一道小籬笆圍繞著整幢房屋和花圃。屋子鄰近處,擺著收集雨水的大水桶,和成堆的木柴。住宅的旁邊,是間設有茅廁的小木棚,一輛工作用的手推車,一輛壞掉的推車遺骸,一具裝放乾草的馬車貨箱,一間茅草鋪建的馬廄,養鵝用的小屋、雞舍,以及一座穀倉,或許還有釀酒用的木屋,或是麵包烘焙房。 就在你盯著這群建築瞧幾分鐘以後,或許你會開始明白,這整座屋宅,加上它的花圃,是怎麼安排布置的。木柴被安置在房屋容易取得的地方;與此類似,茅廁(其實是一間氣味不佳的土坑)位置也靠近住宅門口(但又不能太過靠近)。茅草屋頂比屋子牆壁多延伸出一大段距離,原因是為了保護牆壁不受雨雪的侵襲;因為牆壁是用玉米桿、麥桿,加上泥土,或許還有牲畜糞便砌成的。鵝籠和雞舍被放置在屋宅裡,是為了牠們的安全,在夜間不受狐狸或其他獵食動物的攻擊。壞掉的推車還留置在這裡,或者是要修復它,或者被挪用另作他途:物品循環再利用的原則,在中古時期的英格蘭,幾乎到處都適用。屋宅後方的花圃,是屋主種植蔬果葉菜的地方。幾具大水桶蓄意放在那裡,下雨時,雨水會沿著屋簷滴落進水桶,以收集雨水。這是所有水源裡最乾淨的一種。逐漸的,你會了解,有一種完全不同的審美觀在這裡發揮作用。當然,這幢中古時期的房屋,就不需要把花插在花盆裡了。從中古時期一個自耕農的立場來說,只要生活所需的各種用品隨手可得,那就叫美。對住在這裡的家庭來說,美就是看見炊煙從屋頂的開口處裊裊升起,而且知道門外還有足夠用的木柴。 關於如何才能算是一個舒適的家宅,以及對住宅各種實用性的考量,當代與生活在十四世紀人的觀念有很大不同。了解這一點以後,你就能明白為什麼村莊會長得這副模樣。實用性的考量優先於美感,因此本身也成為一種事物美感的理想典範。沒錯,這些住宅在地方上分布得零零星星,這些地基就好像是惡魔心情不好時,隨手一扔滿地散落的巨大紙牌。不過,這些房屋之所以會座落在各自的地點,還是有原因的。許多住宅沿著小徑而建,小徑可以通往他們在公有田畝上被分配到的那部分,這些田野允許所有人的推車和耕牛進入。磨坊之所以會設在這個位置,是因為這裡有河流經過。其他房屋所選擇的位置,或許是因為他們所開鑿的水井,或是因為那裡有一小塊地方,在冬天特別會受霜雪的侵襲,又或者是容易遭洪水。村莊就這樣按照生活所需的輪廓,逐漸發展起來。現在你就能了解,為什麼中古時期的教區信徒在村莊人口數縮水時,將教堂的一側走廊封死,也不感覺良心愧疚的原因了。教堂原來和諧的幾何對稱現在沒了,他們曉得這一點,但是縮小後的建築則更符合人口減少後的需求,這其中有一種另類的和諧。 ——節錄自《漫遊中古英格蘭》,第一章〈景觀〉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AvR8UDcNTybHMxvBQC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