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Do we achieve success in the expense of our own well-being?
—這是在弔念他們時,院長講得讓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上個禮拜在我就讀的學校發生了我沒想到會遇過的事—兩個學生,一個大學生、一個研究生,分別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或許有人會說,在這種排行這麼前面的學校裡,這並不是什麼令人驚訝的事情—壓力大、同儕之間競爭意識強、自我期望過高、沒辦法從高中無憂無慮的生活中抽離⋯等等的都可能是激發這種極端行為的因素。
但是轉念過來想,究竟是我們給自己的期望太高太過不切實際,還是每個個體來自的環境、成長文化、學習文化所帶給本身的壓力過高,導致我們無法承受這堆積如山的作業和實習?

在亞洲,從小我們總是在”要考100分”、”要考上第一志願”的文化下成長,但到了當你真的出了社會了,你發現你真的學到你喜歡的科目了嗎?你學會了你想學會的技能嗎?
如今自己到了這個環境才瞭解到,沒有一定程度的決心,真的不要選擇來到美國念所謂的”名校”。

我來的第一個月,最艱難的就是在應付所謂的”分數迷思”。
在大學時拿了個GPA 3.8畢業,在這裡很了不起嗎?
這邊沒有人在問分數,除非特定的行業,你的”學業表現”還不如你的”課外活動”還重要。
前些天,我和一家公司面試,電話另一頭的人問了我喜歡這方面的工作,那有沒有參加過什麼社團,我居然半句話都答不出來。因為以前在台灣唸書時,家裡的人不認為社團是正規學業,會影響成績,所以多半對社團兩個字的印象就是”玩”。
同學都說:Tammy,你唸的是這所學校的研究所。這所學校的名字已經很漂亮了,沒有人會在乎你的GPA幾分; 沒有人會看你的成績,所以就去學你想學的就好,只要求B-,不要求A+

我說,沒有一定程度的決心,沒有一定程度的毅力,不要來讀名校,甚至不要到美國來學習了。
引用一句以前人說的話:This is not an environment for the faint of heart.
那不是一個人能輕易應付的壓力,而我讀的還是在整個學院中最輕鬆的科目,卻也幾乎沒有閒暇時間,每分鐘都在為了下一秒而動作,每一秒的努力都是為了要去完成另一項作業。
我看到了好多中國同學、台灣同學、印度同學在這個過程中掙扎,有些人因為本來就不在乎成績所以適應得好,有些人還是沒辦法跳脫那個思考模式,糾結了好久自己為什麼沒有多對一題,或者拿A而不是B-。
但是,都飛了大老遠來了,該在乎的是不是自己究竟學到了什麼呢?

上個學期,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覺得自己活得好暢快。因為我好像要被當了,但我壓根不在乎,因為我學到了好多我不曾學到的知識。我的世界因為跟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高知識份子交流而變得更寬廣、更開闊。我認識了那個曾經製作了我從小看的影集的製作人、我終於能跟人討論我厭惡了許久的媒體亂象、我發現了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因為發現這世界的醜陋而想讓它變更美好。
I felt alive, I felt so excited for the first time of my life. And I still do, till this day.

對我來說,或許正因為認識其中一位同學、或者是因為是同組的朋友發現遺體的,這個消息才顯得太過震撼。
在台灣,總是聽到明星高中的某個學生跳樓、某個明星大學的學生上吊,零零總總的新聞,總覺得和自己太不夠切身,無法體會。
但是現在我懂了。


在台灣,這是我做夢都沒想到能接觸到的人、事、物,而他們漸漸改變了我以前的觀念。我了解了自己很幸運,我正在走出那個迷思,我現在生活在一個認同我存在價值的環境中,或許晚了十幾年,但我依舊在成長。
這個文化,因為牽扯了家庭觀念、長輩們在名校、成績上的想法,沒辦法完全的根除,但是我由衷希望有一天,這個想法能夠消失。


You never know how this fixated thought could drive someone to insanity, oblivion, or worse, depriving them the hope to be alive.

最後,願你們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