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建制派」和「右派」在實質意義上確實有**高度重合**,但它們並非完全等同,兩者之間存在重要的區別和細微差異。

### 「建制派」的實質意義

* **定義**:建制派指的是支持並維護現有政治體制、社會秩序、以及主流價值觀的政治力量。他們通常代表著權力中心、既得利益者、或長期執政的政治精英。
* **核心特徵**:
* **維護現狀**:傾向於保持現有的制度、法律和政策,反對激進的變革。
* **穩定與秩序**:重視社會的穩定和秩序,認為變革可能帶來混亂。
* **主流地位**:通常是社會的主流力量,掌握或影響著重要的政治、經濟、社會資源。
* **精英主義**:可能傾向於由精英來治理,認為他們更具專業性和經驗。
* **範例**:在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內都有各自的「建制派」;在香港,支持現有政府和北京的政黨和團體被稱為建制派。

### 「右派」的實質意義

* **定義**:右派(或右翼)是一個更廣泛的政治光譜概念,通常與保守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個人主義、傳統價值觀、民族主義等聯繫在一起。
* **核心特徵**:
* **保守主義**:強調傳統、宗教、道德、家庭等價值觀,反對社會激進變革。
* **經濟自由主義**:支持自由市場、私有財產、減少政府干預經濟。
* **個人責任**:強調個人奮鬥和責任,對福利國家政策持謹慎態度。
* **民族主義**:可能強調國家主權、民族認同和國家利益優先。
* **社會階層**:通常認為社會階層和不平等是自然或市場競爭的結果。
* **範例**:在許多西方國家,保守黨、共和黨等通常被視為右派。

### 高度重合之處

「建制派」和「右派」之所以有高度重合,是因為許多右派政黨和政治力量,由於其主張保守、維護現狀、以及支持既有經濟體制等特點,往往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主流和執政力量**,進而演變成「建制派」。

例如:

* **保守傾向**:右派的保守主義傾向與建制派維護現狀的立場不謀而合。右派通常反對激進的社會變革,而建制派也傾向於保持穩定。
* **經濟政策**:右派支持的自由市場經濟和私有財產權,往往是現有資本主義體制的核心,而建制派正是這個體制的維護者。
* **精英結構**:右派強調精英領導、尊重傳統,這與建制派中由既有精英構成的特徵相符。

### 區別與細微差異

儘管高度重合,但兩者仍有區別:

1. **範疇不同**:
* **建制派**是一個**位置性**的定義,它描述的是一個政治力量在**現有體制中的位置和角色**,即是否為主流、是否掌握權力、是否維護現狀。它不一定與特定的意識形態綁定。
* **右派**是一個**意識形態性**的定義,它描述的是一個政治力量所持的**一套價值觀和政策主張**。
2. **意識形態多樣性**:
* 雖然許多建制派是右派,但一個國家的建制派**不一定是純粹的右派**。例如,一些歷史上長期執政的左派政黨,在成為主流力量後,也可能被視為「建制派」。他們在維護現有體制和政策方面,與傳統右派有相似之處,但其意識形態根源仍是左派。
* 相對的,**右派不一定是建制派**。一個新興的右派政黨,如果尚未掌握權力或仍處於邊緣地位,那麼它可能被視為「非建制派」或「反建制派」,特別是當它以激進的右派民粹主義姿態挑戰現有秩序時。例如,一些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最初就是以「反建制」的姿態崛起的。
3. **動態性**:
* 「建制派」是一個相對動態的概念,隨著政治格局的變化,原先的「非建制派」或「反對派」也可能在未來成為新的「建制派」。
* 而「右派」的意識形態核心則相對穩定,儘管其具體政策主張會隨時代演變。

### 結論

可以說,**許多「建制派」在意識形態上都是「右派」**,因為右派的保守、維護現狀的特質,使其更容易成為現有體制的主流和維護者。因此,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兩者的實質意義呈現出高度重合。

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建制派」更多強調的是「現有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右派」則強調其「意識形態和政策傾向」。兩者有交集,但不能完全畫上等號。一個左派政黨也可能在成為長期執政者後,具備建制派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