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日本:時政題需讀報 理科考知識面
在日本,每個私立初中都有自己的入學考試,孩子們可以選擇參加全國範圍內任何一所私立初中的入學考試。
一般有意向考名牌私立初中的孩子,都會在小學三年級後上校外培訓班,然後在六年級期末(每年的1月)開始參加初中入學考試。入學考試的科目除語文和數學是必考科目外,另外社會(政治、歷史、地理)和理科(化學、物理、自然、生物)可選擇考一門,也可選擇考兩門,到時換算取一個分值。
其中政治題難度可謂挑戰小學生的極限,論述年金問題、北京奧運會以及近年日中關系等時事問題,也需要小學生多讀報紙甚至收集一年以來網絡上的社論准備。
日本的小升初也不容易,數學題比較接近奧數的路子,例如:1,2,3,4,5,6,7,8,用8個數組成3位數的整數,問:如果允許每種數字用多少次都可以的話,可以組成多少個不同的整數?
其實,日本小升初考試中最讓人頭疼的是理科試題。理科試題往往背景宏大,需要聯系天文地理和社會知識綜合作答。
例如日本一所名牌中學入學考試的考題是:“有人說,如果以白米作為主食,將會比以麵包作為主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原因是日本食用的米以本地生產佔絕大部分,而小麥則以輸入為主。因為運送的距離很長,過程中就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不過,用來做漢堡的牛肉,卻有可能是美國產的,要比日本產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有什麼可能的理由呢?請以一篇文章說明之。”
法國:作文題探討人生哲學
在法國的中學,不管你是讀文科、理科哪怕是唱歌跳舞的,哲學課都是跑不了的。而法國高考作文題如“人們是否可以不受磨難而滿足欲望?”“追求真理,卻涉及利害關系怎麼辦?”都將學生的思維能力推向哲學家的高度。法國的高考作文一直很難,學生的高考語文常常不及格。
法國高考分文、理、經濟社會三科,每科的作文題都是三選一。2012年法國文科類作文題為:人們在工作中到底獲得了什麼?是否所有的信仰都是與理性相悖的?評點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一段關於“國家”的論述。而經濟社會科則是:與生俱來(無法抑制)的欲望是否存在?工作,僅僅就是為了做個有用的人嗎?評點伯克利在《論消極服從》中關於“公權力”的一段論述。理科的學生也不輕鬆,他們需要論述:沒有國家(政府)我們是否會更自由?我們是否有責任追求真理?評點盧梭《愛彌爾》中關於“教育”的一段論述。
英國:“11+考試”學生聞風喪膽
英國的小升初考試被稱為“11+考試”,其難度讓不少小學生聞名喪膽,想要上教學質量比較有保障又不用自費的公立重點中學也就是文法學校,必須要考出最頂尖的成績才有希望,競爭之激烈絕不亞於中國的升學考試。而成績一般的孩子也就隻能就讀普通的公立學校或者昂貴的私立學校。
有一道“11+考試”的試題是這樣的:有5個孩子,他們的年齡分別是15歲、14歲、13歲、13歲和12歲,哈立德比雨果大2歲,傑克比阿姆裡特小2歲,山姆比雨果大,問他們當中哪兩人同歲?英國小學生們要面對的數列題也不簡單,這串數列30,28,32, 30, 34的後面一個數字是什麼?
而語文題也很費思量,例如請將Scarf(圍巾)中的一個字母移至Rail(鐵軌)當中,形成兩個新詞。(答案是移動F形成Scar和Frail。)英國小學生需要在平均45秒內解決這樣的問題,而整個考試要答對360道才能過關。
“11+考試”到底有多難?英國某機構曾做過測試,邀請9名英國教育、文學、媒體界的知名人士,來回答為10到11歲孩子設計的“11+考試”。星期日泰晤士報記者馬特就是體驗者之一,當他翻開試卷第一感覺就是難,馬特表示他花了兩分鐘才讀懂第一題,而做到第七題時就被徹底難倒。
其實,“11+考試”並非英國教育體系必考項目,但仍有不少家長爭先恐後地讓孩子報名參考,原因在於文法學校非常熱門。為了讓孩子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有些父母甚至搬家隻為孩子能夠上個好學校。
德國:每門課隻答一個題
德國高中畢業考試的特點是時間充裕,氣氛輕鬆。由於人數少,所以每個人都擁有很大的工作空間,可以隨時吃喝上廁所,自由選擇休息時間。學生們可以在題目中選擇自己擅長的來回答,題目很少,每門課考生基本上隻要解答一個問題即可。但這一個問題往往很復雜,需要以學過的知識作為基礎,在這個基礎之上深入地去探討和分析。
考試時,每個人都會得到學校發的一摞草稿紙,上面隨便你記錄、畫圖、整理自己的思路,但草稿紙最終是要和學生們寫的文章一起上交的,因為批改試卷的老師必須尋找學生的思路,沿著思路再去考察考生的見解。因此,草稿上的每一筆每一劃都不會被輕易放過。假如一個學生在文章中沒有提到某個關鍵的看法,但這個觀點在草稿紙上出現過,閱卷老師還是會為這個觀點的出現給出一定的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