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青江單騎相關小考察 演出橋段除了前段有在歌合也出現過的講談,整體還有複式夢幻能的色彩。複式能中前場出現的角色常並未表明自己真正是人類或鬼神,到後場才明確展現,也可能同時遊走兩界。夢幻能是描述夢境或虛幻的世界。典型的複式夢幻能融合了前面兩者,而複式夢幻能的後主角(主角後場出場時)不會是人類,通常是幽靈,青江後半段出場時女幽靈附身的演出方式就符合這情況。 能劇中若主角為亡靈,則其對現世的執念和對解脫的渴望將由配角來傾聽,所以配角常為旅人或旅行僧。若出現笛聲則表示台上的角色並非人類(多指幽靈),例如後段女幽靈現身時就有一段明顯的笛聲。青江在女幽靈附身時戴的能面是深井面,這種能面多用來代表失去孩子或尋找孩子的女性。 這次舞台設計是毀損的能舞台,會反射出倒影的黑色地板像四季草花流水圖裡的河川,讓舞台看起來彷彿泡在水中。舞台中央破損的木板上能看出畫有松、竹和梅,這是能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鏡板。有一說鏡板的松樹原型是參考奈良春日大社的影向之松,影向意為神靈現身的瞬間。畫有松或竹的鏡板較常見,但梅卻特別少,據說之所以很少畫梅是因為將演員和觀眾視為花。同時聚齊三種的就更稀有,目前只有横浜能樂堂。横浜能樂堂主舞台的鏡板原本是在東京的染井能樂堂,後者是少數在太平洋戰爭(青江在這期間流出日本)的東京大空襲時沒被完全燒毀的四座能舞台之一。 鏡板旁會連著橋式通路(橋掛かり),在能劇中也可當成連接屋內和屋外、此岸與彼岸的通道。青江在開場和結束時由橋式通路進出,女幽靈現身時則走橋式通路那一側,踏上旅途時由右邊進場,戰鬥途中由中間進場。因此猜測從橋式通路那一側進出時表示角色身心狀態並非人類,從右側進場時身心狀態接近人類,而從中間進場時則存在對自身的各種糾結。 舞台和演出都與日本文化有關,但第一首歌也融合了西洋元素,除了中世紀曲風之外,伴奏還使用了德西馬琴、手搖琴及木笛等中世紀起源並於文藝復興運動的主要時期流行的樂器。同一時期對應日本南北朝(青江出生的時代),大眾娛樂文化如猿樂(能樂和狂言的源流)、婆娑羅(歌舞伎原型)等日本傳統藝術在當時興盛。 感覺青江單騎還是帶有刀ミュ系列常提到的「夢か現か(是夢境抑或現實)」、「彼岸と此岸(人世與黃泉)」、「物なりや人なりや(是物亦或人)」 的概念在。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HcmEUuYvaki3HZc27y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