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 觀察這個現象,可以從兩個角度的交互作用來體察未來可能的演變。一個是川普個人的特質,其次是美國政府的體制。眾所周知,川普是一個非典型的從政者,他對美國過去長期的外交政策形成過程並不十分了解,受到的約制自然相對較輕,但是他又有相當多的看法,做為一個精明的商人,會在社群網站上率直陳述:美國賣給台灣數十億美元的軍備,而他卻不應該接一通電話,這樣的思維,完全符合他一向的行事邏輯。美國的總統制,總統個人的色彩往往影響其在位期間的決策風格,甚至決策偏好取向,以台灣的生存需要,我們對此必得要有更深入的掌握。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058742 至於在體制方面,包括政府部門的運作,以及重要的首長人事安排,在未就任前,主要的重點則是其核心幕僚的成份。這一次的英川熱線,包括台灣與共和黨長期的經營基礎,其中,美國傳統基金會創辦人佛訥(Edwin Feulner)與現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委員葉望輝(Stephen Yates),被點名是這次行動的牽線人,就與台灣歷任政府交好。不僅佛訥在選期帶團來訪,共和黨全代會在選前通過的新黨綱,明列台灣關係法與對台六項保證,也出於葉望輝的手筆,相關人脈累積的開花結果,未來也會成為牽動川普政權的因素之一,尤其在新總統的第一任更為顯著,自是台灣需要善加利用的籌碼。 川普團隊的知台派,向來把台灣與中國分得一清二楚,他們在私底下對於民主台灣的主權地位,總是勸告不能寄望於國際的同情,現實政治不願捲入、甚至希望台灣什麼都不要做最好,也就是說維持現狀是過去一貫的安全牌,問題是不斷在崛起的中國這件事本身,就是在改變現狀,台灣人如果自己放棄選擇自己的命運,現狀就無以為繼下去。 因此,這通電話也可以放在這個動態觀點的脈絡中來思考,明年一月二十日開始,美中的新形勢將要逐漸搬上檯面,台灣面對的是機會大於威脅,或反之,取決於台灣是否積極、敏捷與謀略,隨勢推移,找出最適的平衡點。就這點而言,公民社會必須要求國內政黨在內政治理上可以左右辯論,但是在對外政策,唯有在一致的國家利益立場下,才可能取得人民信賴,藉由選票換到執政的可能。一個最簡單的提問是:川普與台灣總統(任何人皆然)通電話,台灣人民為什麼要大驚失色、冷言冷語?這是認同問題,有了認同,才配是個國家的國民。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HtP4QyMajAXwJGX9g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