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這份來源文字稿涵蓋了劉仲敬先生(阿姨)對中國外交政策、習近平的權力結構與意圖、以及中國地方財政與社會穩定所面臨崩潰風險的深入分析。以下將內容整理為幾個主要論點:

--------------------------------------------------------------------------------
一、 中國外交部與戰狼外交的本質
1. 外交部的邊緣化地位
中國外交部並不像外界想像的那樣了解或決定中央的外交決策。外交部甚至像國防部不負責國防一樣,並不實際管轄外交事務。
2. 外交部用詞的變動與猜測
外交部高頻詞彙的變化(如從強硬的「戰狼外交」詞彙轉向軟化),僅僅反映了外交部辦事人員在猜測上級意圖的結果。
• 無從得知中央意圖: 中國外交部與外國外交官和消息人士一樣,並不知道習近平想做什麼。
• 強烈撤上議的動機: 外交部比日本外務省在昭和時代更邊緣化,自身安全沒有保障,因此他們撤上議(猜測意圖)的動機非常強烈。
• 外交部與輿論的循環: 外交部採用「戰狼」說辭,正巧是海內外輿論領袖推測習近平要取消「韜光養晦」政策時,雙方都在互相猜測,造成做法上的強化。
3. 歷史上的相似性:昭和時代的日本
中國外交部的處境與昭和時代(招核時帶)的日本外務省相似。當時日本權力中心相互制衡,外務省並不知道這些權力中心鬥爭的結果。外國人與現今的中國外交部一樣,搞不清楚中國到底想要什麼,政策看似反覆。

--------------------------------------------------------------------------------
二、 習近平的決策中心與權力結構
1. 習近平的核心目標:抓大權
習近平的真實意圖很簡單,就是**「抓大權」**。他將權力抓在手裡,權力超過了江胡時代。
2. 中央集權的後果:處理能力不足與垂直管理滯後
習近平雖然抓住了權力,但他沒有足夠的班底去處理所有這些權力。
• 決策速度變慢: 導致中央的決策速度比江胡時代明顯變慢,例如發生水災等意外事件時,反應速度變得遲鈍。
• 訊息滯後: 這是垂直管理造成的信息滯後問題。
3. 決策層次的劃分
習近平在政治上必須區分哪些事重要,哪些不重要。
• 最重要的事情: 親自管,例如長期執政、打破連任限制、重整黨政關係、重建幹部體制等。
• 次重要的事情: 交給他親信的人員去管,例如李強。
• 第三層次(愛管不理): 大部分對外搞關係、對外搞經濟的事情都變成這個層次。這導致很多幹部還在期望中央領導「吃道會館」(摸清形勢),但這基本不可能。
4. 對待對美關係和全球化的態度
習近平認為自己像托洛茨基初期一樣,認為「脫鉤」不僅可能,而且必要。他認為這樣做造成的惡果不會到他自己。
• 打擊對象: 遭受打擊的是在全球化經濟中與之對接的、靠外貿獲益的改革開放幹部和企業家。
• 不重視經貿衝突: 習近平並不真正在乎能不能談成(指中美貿易),他只在乎不發生直接軍事衝突。他的原則是「以牙反牙,以眼翻衍」(以眼還眼),如果談不攏,決裂就決裂。

--------------------------------------------------------------------------------
三、 地方與經濟問題的失控(以稀土為例)
1. 稀土管制的困境與歷史類比
中國推行稀土(西土)配額制度與管控,但這極有可能無法執行。
• 類似鴉片問題: 稀土問題很像晚清民初的鴉片問題。中央政府屢次規定戒菸或減少鴉片種植,但根本沒有得到執行,地方上的大佬(如毛澤東在南京種鴉片)公然違抗中央政策。
• 地方慣於違背中央: 依賴國際貿易吃飯的改革開放幹部和企業家集團,在過去幾年已經習慣了違背中央政策。他們會想方設法破壞中央的「決裂」政策,使其不造成明顯後果。
• 情報機構與走私: 白區黨(情報機構系統)與稀土走私、內地改開幹部及包工團建立聯繫,運用情報機構的特權通過香港和東南亞進行大規模走私活動。走私稀土的數量在溫家寶任內大約佔貿易總量的 60%。
2. 中央對經濟問題的忽視
習近平對於稀土這類具體事務知之甚少,可能還不如溫家寶。他認為這類問題是「好解決的小事一樁」,不關心具體哪個集團虧損多少錢。
• 缺乏能力和打算: 如果習近平真想全面控制政權並推動政策改變(如斯大林整頓蘇聯),需要「殺幾個大老虎」(例如溫家寶),但他既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打算。
• 小打小鬧: 習近平在稀土管制上的行動,主要是針對地方上的小毛賊(級別比較低的幹部),而真正有大靠山的企業集團則繼續進行走私。
3. 地方財政崩潰與「軍閥」化
地方上的問題被習近平列為非重點。他對此採取「不予追究」或「默許」的態度。
• 地方債務與崩潰: 地方財政高峰已在 2023 年出現,隨後開始走下坡路。縣級單位已普遍出現財政危機(稅收下降,後期開支上升)。
• 地方幹部的自救: 地方幹部利用借貸、詐騙性借貸、發行垃圾債券、以及各種罰款來代替稅收,以保障當年的獎金。
• 優先於國家利益: 基層幹部採取這種「自殺性道路」,是因為他們認為「國家可以去死,中央領導可以去死,但我們今年您和廣大幹部的子弟的就業絕對不能發生動搖」。
• 底層的瓦解: 中央對地方自採違規政策默許,導致局勢糜爛。各個依賴體制邊緣生存的社會集團將會像軍閥一樣,為爭奪迅速縮小的資源而互相拼命。

--------------------------------------------------------------------------------
四、 歷史趨勢與政權前景
1. 習近平的官場經驗與局限
習近平是個聰明人,一把抓住了權力重心的核心,但在王朝中葉成長起來的他,認為「王朝是永恆的」。
• 不懂國家與社會: 習近平懂得怎樣掌握權力、鬥爭派系,但並不懂得國家和社會,缺乏像毛澤東、劉少奇那樣在天下大亂時期爭奪過天下的經驗。
• 局限於官場: 對他來說,官場就是全世界,官場之外的事務是不存在的。他對地方財政問題和社會基層瓦解毫無反應和知覺。
• 類似袁世凱: 習近平像袁世凱一樣,依靠在改革開放時期建立的官場小夥伴,從地方官轉為中央領導,這說明他缺乏真正的強權者(如斯大林、毛澤東)的幹部隊伍班底。
2. 中美衝突的軟化與地方軍閥的興起
由於地方對中央政策的不執行,中美之間預測的正面對抗被「避免了一半」。
• 佔便宜的文化: 地方集體看到中央並不追究各自佔便宜的行為,便會進一步採取走私或違規行為。
• 軍閥化必然性: 這種中央放任地方亂鬥的局面,將從最初的「陳炯明和流氓軍官」式的衝突,發展為「袁世凱屬下的軍閥和張作霖屬下的軍閥」那種公開鬥爭,最終導向武昌起義式的崩潰。
3. 帝國基層的糜爛和瓦解
習近平對重點與非重點的注意力分配,將會助長帝國基層的糜爛和瓦解。他很可能像隋煬帝和正德皇帝那樣,最終因為過晚反應而錯失時機。
• 最終結果: 儘管中美決裂的結果是必然的,但由於中國方面各個利益集團(改革開放幹部、外貿集團)會違背中央政策,決裂的後果(如全面貿易衝突)在短期內不會像預想的那樣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