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Maybe this is what happens when you grow up. You feel less joy.

這句是我在看電影的時候最被點到心裡的一句。
有多少次,我們都會對社會、對自己產生疑問:我的人生什麼時候變得那麼不快樂了。

大家好,我是油燈。是個Vtuber。
從這一篇開始,會在這邊透過文章來跟大家聊聊平常可能沒辦法在直播或是其他平台聊到的對一些作品的心得。
很高興我們的第一篇就是《腦筋急轉彎2》,這部目前院線片中票房最高的熱門作品。

因為是心得所以會有劇情暴雷,所以推薦大家看完電影之後再來看看有沒有同樣的感想~

—我是防雷線—



















與第一部同樣的架構。少了一點冒險,多了一些碰撞:

這部電影為同名電影的續集。與前作同樣,故事環繞在一位少女:萊莉的腦袋裡,講述她的各個不同的情緒如何面對人生中的重大變化,以及各個情緒的成長。前作裡講述萊莉在搬家,來到陌生的環境時,情緒們是如何重新面對萊莉需要的感情,最終理解每個情緒皆有其作用,並互相幫助讓萊莉成長成更好的人。其中,主要角色意外地跑到腦內的其他部分,遇見幻想的朋友,探索腦內的世界是一大看點。
而本作接續了前作,故事來到萊莉成長成一位13歲的青少女,情緒們依舊讓萊莉維持著理想中的樣子。但是青春期到來,新的情緒接管,舊的情緒被認為不重要,趕出了總部,為了找回原本的萊莉而踏上旅途。
整體故事架構來看其實跟前作差不多。這邊用起承轉合來簡單看看:起,情緒之間的碰撞,發生爭吵,並失去了對情緒的控制;承,踏入腦內世界冒險,同時萊莉因為情緒的關係發生變化;轉,情緒發現他們力所不及的地方,並自省;合,情緒們的互相接受,腦內世界再次恢復和平。看似換湯不換藥,不過這次跟前作比較不一樣的是,本作少了很多對腦內世界的探索,轉而將重心放到情緒之間的碰撞以及成長,以及,我覺得最重要的,萊莉的成長,這點我們晚一點會講到。



沒有情緒是最重要的,但也沒有情緒是不需要的:

首先先來看看這次新增的四個情緒吧:阿焦、阿慕、阿廢、以及阿羞,其中焦慮算是這群新情緒的領頭羊。不得不說皮克斯的腳色設計依舊完美,阿焦那彷彿總是觀察一切的大眼以及雜亂的頭髮,或是阿羞那不管躲到哪一定會看見的龐大身軀。其中阿廢的設計我特別喜歡,他沒有一個稜角,就像是一個可以隨時隨地倒在任何平面上的軟體生物,完美呈現懶散的氛圍。
焦焦其實就跟前作的樂樂一樣,她認為自己在做對於萊莉最好的事,並且嘗試掌控所有的一切。這邊電影很直接地描寫了所謂的panic attack,當我們為沒有發生過的事或是對自己所不期盼所發生的事而產生焦慮,使心率上升,滿身不對勁,彷彿失去了面對未來的所有方式,電影後面這段實在是看得蠻心痛的,卻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確也有發生過這種事情,在面對身體的變化以及環境的變化,所有的一切真的使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更加敏感而力不從心。

反過來看看我們的舊情緒們。五個情緒依舊扮演著他們各自的職責,只是經歷過前作的冒險,他們各自更是合作無間,並且已經了解到各自是萊莉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很開心看到樂樂能夠維持前作延續下來的腳色成長經歷,只是當然、她還是有一些跟前作一樣的毛病:會想把對萊莉不好的剔除只留下美好的部分。
在她這次的冒險中,我們看見她親身變成「不需要的那一部分」時,她的困惑以及難過,以及最重要的她迷失了。她了解到或許對萊莉來說快樂已經不是重要的一部分,在面對成長的未來或許樂觀並不是唯一的解決之道了,因此她的冒險重心從來都不是要讓萊莉快樂,她只是想要萊莉能夠「做自己」。而最終,萊莉找回自己後,也回饋了樂樂,讓她了解萊莉還是需要快樂。



萊莉的自我成長,我們並不完美:

在進入這一部分之前,其實想問問看大家有沒有覺得某種程度上萊莉有點像是各種情緒的操線人偶,特別是在前作,萊莉的一舉一動都跟情緒有關。在這部,其實給出了一個解答:「自我」的誕生。本作新增了自我的設定,透過不同記憶來產生自我信念,因此誕生了對於自我的認知,並且能夠依照對自我的理解來作出行動。電影的一開始就跟觀眾們解釋了這點,並且也很直接的演示出其實有時候不需要情緒們來控制萊莉,萊莉的「自我」就像是比阿焦四人還要早來到總部的第六個控制者,也可以說是這部片的麥高芬。
自我的誕生其實也是給了情緒們一個解答、接續著上文:沒有情緒是最重要的。有一段是初來乍到的阿焦想要控制萊莉卻被自我給擋下,雖然爾後阿焦就直接拔掉萊莉的自我了,並且還想要透過控制記憶的種類來製造新的自我來成為她的夥伴,不過最後她不但失敗沒有生出理想中的自我,還因此失去了對萊莉的控制。

那麼樂樂他們呢?他們比阿焦知道自我的重要性,因此樂樂會篩選能夠成為自我的一部份的記憶,讓萊莉「是一個好人」,然後將不好的記憶拋到腦後(物理性的)。樂樂所作的事情何嘗不是跟阿焦類似,所以也是樂樂首先理解到萊莉「並不是一個好人」,她的自我也是被樂樂他們所培養出來的一朵小花,唯有擁抱自己的所有面向,才會讓真正的自我成長茁壯,我們也能夠真正的開始喜歡自己。



這部電影難道只是一個學會焦慮的故事嗎?:

很多人都說這部片結尾依舊跟前作相同:接納所有情緒。但我覺得不對。情緒的重要性在本部被削弱很多,從上文就可以看出來,當自我來臨時,情緒們的控制力是很低的,而且片尾時,是可以看見阿焦這個情緒「並沒有被完全接納」,她會在適時的時機點出現,但是仍舊會被要求不要接觸控制台,因為我們都知道焦慮會引發多嚴重的心理狀態。

所以這部電影到底想說什麼?主角到底是誰?

這部電影既然是續作那我很有信心的會說,主角依舊是樂樂,最多成長的依舊是樂樂。我們的確看到新的情緒的各種活躍場面,但是最終從這趟旅程中收穫最多的依舊是樂樂。本文最一開始引用的台詞,大概是可以貫通整部片的核心吧:成長說不定就是會感受到越來越少快樂,那就代表說快樂不重要了嗎?人生最終只能懷抱對自己對未來的焦慮前進嗎?
答案其實很簡單。與其說是告訴我們要接受所有情緒,更重要的,是要接受自己的所有面向,並且,再次從成長中找到人生的那份快樂。沒有情緒是不重要的,但是也沒有情緒是不需要的,快樂也是。



最後一些電影裡的小趣味及小遺憾:

雖然在腦內世界的探索少了很多,但是依舊有很多很有趣的諧音梗:brain-strom或是嘲諷谷等等。但是最有趣的,是他們讓懷舊嬤偷偷跑出來一下。這給了我們很多的想像空間,也代表情緒還有很多很多種,只是他們可能還待在樓下,在等待最佳的時機出現而已。而且她真的太可愛了,哪來的阿嬤啊www再等個幾個畢業典禮出來也不遲。
除此之外,動畫電影的渲染技術也是達到一個難以想像的高度。本作由於有很多運動的場面,在腳色們「汗水淋漓」的表現上做得非常的厲害,頭髮的細節以及那青春期糟糕的皮膚膚質的材質,真的不愧是當今最大的動畫製作公司的作品。
然後還加了兒童節目的對著空氣問問題的笑點,或是電玩的低像素腳色等……大家應該都有自己的遊戲戀愛吧?還是都被鎖到腦內的秘密金庫裡了?

不過,也是有一些覺得有點可惜的地方。看到影評認為阿慕這個腳色的配音以及表演是很有趣很有看點的,但是我來看我卻覺得她的存在很不重要,她並沒有對劇情本身有太大的影響性,也沒有多出色的演出,整部片就一直待在阿焦旁邊表現的要瘋不瘋,萊莉在影中也沒有表現出對於某件事情有什麼太多的忌妒或是羨慕的感覺。阿慕就像是一個モブ,她只是出來幫腔的,蠻可惜了一個腳色。
另外有人會把這部跟《青春養成記》去做比較:同樣是青春期少女,同樣是面臨身體變化。也有看到有人認為這部不比《青春養成記》的描寫好。但是《青春養成記》是講亞裔少女在面對成長的文化衝突,是更表面的故事;本作在講的是所謂的「成長痛」,在心理成長的描述更加細節以及成熟。我認為是各有其特點的。



來簡單收個尾。
以續作來看、以皮克斯電影來看,這部片表現的成績是不錯的,有達到應有的水平。可能可以說是最近在政治正確文化中難得講了自己的故事的動畫作品,而且有講好。也會有點期待看到萊莉未來的成長。

那麼這次的心得就寫到這邊了!第一篇就寫到3000字以上好像有點太多了?
感謝所有耐心讀到現在的讀者們,我們下次的心得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