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 [2025/05/21]美國學術界大逃亡,頂尖人才紛紛出走。 2025年美國學術界正面臨一場「完美風暴」:川普政府大砍科學預算(NIH砍40%、NSF砍52%)、無預警撤銷1,800名國際學生簽證,甚至干預研究內容。數據顯示,美國學者申請海外職位暴增32%,中國、加拿大趁機高薪挖角。當「科學無國界」撞上「美國優先」,這場人才流失將如何改寫全球科研版圖? 從西北大學到倫敦政經:一個經濟學教授的出走啟示錄 「在美國,你感覺自己完全被接納,是學術社群的一份子。」德國裔經濟學家多普克(Matthias Doepke)回憶1990年代初到美國留學的感動。2014年歸化美國籍的他,卻在2025年4月帶著全家搬到倫敦政經學院任教。「川普當選那刻,我就知道該走了。」 多普克不是特例。學術求職平台Springer Nature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美國學者申請海外職位較去年同期暴增32%;《自然》期刊調查更驚人——75%美國學者考慮出走。當全球最頂尖的學術殿堂開始「漏人才」,背後是三重致命傷:錢、簽證、意識形態。 預算砍到見骨:8萬名科學家恐失業 「實驗室下個月就斷炊,我團隊裡兩個博士後得捲鋪蓋。」不願具名的NIH神經科學研究員透露。川普2026年預算案簡直是科學界的「核彈」:全球最大生物醫學資助機構NIH砍40%(約160億美元)、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砍52%。《經濟學人》推算,這將導致超過8萬名研究者失業。 對照組很諷刺:中國2025年研發預算成長7.1%、歐盟剛通過5億歐元「搶人才基金」,連加拿大拉瓦爾大學都砸數千萬加幣挖角。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長蘇迪普(Sudip Parikh)直言:「這已不是競爭,是單方面撤軍。」 更讓學界心寒的是「政治干預研究」的案例。NIH代謝研究專家霍爾(Kevin Hall)4月憤而辭職,他指控兩件事: 1. 被要求刪除論文中的「健康公平」(health equity)字眼,只因這詞觸怒川普基本盤 2. 關於「超加工食品不會像毒品成癮」的研究結果遭官方篡改 「當科學家得自我審查,這裡已不是自由學術的燈塔。」霍爾受訪時苦笑。 簽證俄羅斯輪盤:1800名國際生的驚魂四月 「手機突然跳出『F-1簽證撤銷』通知,我以為是詐騙。」印度籍哈佛電機博士生拉吉(Raj)描述2025年3月的惡夢。這不是個案——1至4月全美至少1,800名國際學生遭無預警撤簽,直到4月輿論炸鍋才恢復。更荒謬的是,5月22日哈佛大學竟被暫停招收國際生資格,校方緊急提起訴訟。 簽證不確定性已產生寒蟬效應: • 申請美國博士班的歐洲學生銳減50%(FindAPhD數據) • 非美籍學者求職美國意願暴跌25% 「我建議中國籍博士後別回鄉探親,怕他們返美時被卡關。」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系主任陳剛(Gang Chen)透露,連諾貝爾獎得主推薦的訪問學者,現在都得等半年簽證。 獵才大戰:中國年薪翻倍、加拿大送楓葉卡 當美國關門,全球立刻開窗。各國獵才策略精準得令人咋舌: 中國「鳳還巢」計畫 • 鎖定美籍華裔科學家,開出「年薪200萬人民幣+住房補貼」 • AI領域最明顯:2022年僅4%留美博士赴中,2025年Q1暴增到20% 加拿大「學術快速通道」 • 多倫多大學健康網絡提供「簽約即送永久居留」套餐 • 2025年美國學者申請數年增41%,連極光研究站都缺人 歐盟「科學家版Erasmus」 • 赫爾辛基大學在Facebook狂打廣告:「在美國擔心經費?我們給你『思考自由』」 • 德國馬普研究所祭出「英語免學費+配偶工作權」 「十年前是美國挑人才,現在是人才挑國家。」Springer Nature學術招聘總監艾瑪(Emma)分析。 諾貝爾獎背後的殘酷算式:移民科學家撐起半邊天 美國的致命盲點,藏在諾貝爾獎得主名單裡:1901年以來,美國機構囊括55%諾貝爾科學獎,但其中37%得主是外國出生。更驚人的是專利數據——移民發明家佔美國頂尖專利數的36%,AI領域更高達62%(保爾森研究所2022年報告)。 「特斯拉是塞爾維亞人,愛因斯坦是德國人,現在我們趕走當代的他們。」史丹佛大學校長拉維(Marc Tessier-Lavigne)在畢業典禮上疾呼。諷刺的是,川普政府一邊收緊簽證,一邊喊「AI要贏中國」,但根據最新《南華早報》調查,中國「千人計畫」2025年成功挖角的美國華裔AI專家,已是2020年的3倍。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護照 這場人才流失沒有贏家。美國若持續砍經費,短期可能省下400億美元,但長期將動搖科技霸權根基;歐盟與中國的補貼,也難以完全承接美國的基礎研究能量。 「20世紀的科學革命靠歐洲戰亂驅逐學者,21世紀竟換美國自廢武功。」多普克在倫敦的新辦公室搖頭。他的書架上,還放著西北大學的紀念馬克杯,杯底印著一行小字:「真理使你得自由」(The truth shall set you free)。當政治的手伸進實驗室,這句話在2025年的美國,聽來格外刺耳。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JmX6t9WMD577d4GmAj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