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這次要來談談有關工作與「能力」的事。一般人往往很輕易地說出「能力」這個詞,但我實在不懂。如果是指鋼琴家、足球選手,或太空人之類,需要特定高度技術的工作,倒可以這麼用。能力應該是指某人具備對特定工作的潛在力及可能性,只是其大小、方向等並無法像物理學的力學那樣,根據固定的法則予以記述,只能有個模糊的印象與了解。

  這一點在公司擔任綜合性工作的人身上,尤其看不出來。雖然有工作做得好的人和做得不好的人之分,但那可以稱得上是特定的能力嗎?這種複雜奇怪的「人類綜合性力量」,因為誰也看不透,所以才會出現受偶然左右的印象。再加上所有人都認為這種能力是天生就分配好的,只是根據結果來判斷,於是開啟了一個模糊不清、視線不良的地帶,展開人生的悲喜劇。

  人們有時候會抱怨:「能力比我低的人反而昇遷了」、「考核根本無法正確反應出能力」。然而,希望能正確反應出能力的人們,卻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沒提出來,那就是「為什麼能力強的人可以比能力拙劣的人受到更優渥的待遇?」到目前為止,我還找不到任何理論能回答這個問題。

  我的話在這裡暫告一段落,請大家提出具體的問題來。

  (中略)

  …。這些力作的作者們九成以上是家庭主婦或事務員,他們全心全意不斷描繪著未來,卻幾乎不為人所知,一直持續著到死為止。

  據說,日本每天出版的新書多達二百本,其中大部分連上架的機會都沒有,有的在大型書店陳列二、三天,就埋葬在倉庫中了。

  C先生,這就是大部分自我表現者的生活方式,這些情形你非知道不可,而且也要了解那是如何的苛酷。不是因為賺不到錢,也不是因為家人的責備,而是時時刻刻浮現「我可以這樣做嗎?」的怨嘆聲,將全身切割的支離破碎。

  大部分從事「有格調」職業的人,有一個得救的方向,就是思考這個工作在社會上能發揮什麼用處。不過,這一類的書刊已經夠多了,我還寫這類書幹什麼?「我想為我自己寫書。但是寫沒有人看好的書有何用?徒勞無益!」這樣的叫聲就足以把自己震垮。不會因這樣的壓力而灰心氣餒,持續著創作……那可不是尋常的事。

B小姐:我很了解。不知有多少寫小說的人,在只有數十人閱讀的同人雜誌上刊載那麼幾篇作品,就終其一生,想到這裡就不寒而慄。

  先前妳的口氣不是頗有決心的樣子嗎?再稍微深入地想一想好了。有人很想高喊「有才能卻得不到回報」或者「有才能卻無法充分開花結果」;但也有人反過來大叫「為什麼沒有什麼才能卻能在工作上得到報償」或者「憑什麼受到超乎其才能的對待」。妳想說的是什麼?

  在這裡也要撇開天才不說。因為研究梵谷或卡夫卡的生涯,是得不到任何安慰的。身為時代先驅卻不被世人了解的天才們,他們的事就不多談了。因為你們沒有任何一位是因為擁有與他們相同的煩惱,才聚集在這裡的。

  所謂才能,非得一度以某種方式「向外」表現出來不可。曾經表現了傑出才能的人,以某個時期為界,突然從其特定領域消聲匿跡。他們由於「顯示」過這才能,才會留下這樣的故事。

  我們都沒有理解到,才能就像根固定在我們身上的金箍棒。它就像體力一樣,可以在某時候透過某種形式預測,它會成長,也會衰退。換言之,它是會變化的東西。

  才能在某種條件下會開花,是一種可以追溯、隱藏著的「存在」。永不開花的才能不能稱為才能。

  再說,才能往往是因為與某人決定性的相遇、或忽然得手的一本書、或偶然感受到的體驗,才能開花結果。沒有這樣的機會,結果將不得而知。由於主角突然昏倒而臨時代演,這位演員的命運也因此展開。這樣的例子絕不誇張。

  評論家秋山駿年輕時,有一次在舊書店取下書架上的書時,錯拿了旁邊另外一本。在回家的路上才發現,這本書是法國印象派詩人藍波的作品《地獄的季節》。閱讀之後,竟然著了迷,於是立志成為文藝評論家。

B小姐:就是說,一切都是偶然?

  暫且可以這樣說。不過,這其中卻暗藏著危機。成功者都有某種共通點,就是他們會懇切地尋求著什麼。這種尋求的心情可以說近似一種瘋狂。不論是演戲、做菜或研究哲學都一樣。他們直覺認為,如果無法實現自我,人生就索然無味。他們不考慮其他的生活方式。就這樣有一天,時來運轉,當具體的人物或事件突然降臨時,他們聽到了震耳的命運的「聲音」。

A君:這種謎一般的話實在聽不懂。

  不,成功的故事都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凡是成功的人,差不多都說相同的話。清楚聽到那命運的「聲音」後,他們就全心投入,全力以赴。他們並不清楚是什麼在推動著自己,不過卻不斷地問自己「這樣可以嗎?」,而得到的回答是「可以」,「就算會墮入地獄也行」。於是他們向自己發誓,就算捨棄了全世界,也要得到這個。這種悲壯的心情是共通的。正像親鷺的決心那樣:「即然上了法然聖人的當,念佛而墮入地獄也毫無後悔而言。」

B小姐:不過,決心再強也不見得會成功。

  一點不錯。到了這個年齡,我們心裡都很明白,聽到相同的聲音卻沒有成功的人極多。雖然走的是相同的航程,卻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與成功無緣的航行。並非是努力不夠,也不是感覺錯誤。只是種種內外偶然因素的重疊,漸漸偏離了航道。

  於是,少數的成功者繼續說著他們的話,說自己所遭遇的偶然,說他們的奮鬥努力,於是他們又得到更多的稱讚。

  另一方面,有一群對某些事投入賭注卻一事無成的大多數人,他們也是孤注一擲,但沒有成功,這樣的人在你周圍多得是。他們沒有發言的機會,即使想談談為什麼沒有成功,也沒有人想聽。想要名正言順當個敗軍之將,卻是誰也不感興趣。在一次又一次不灰心地嘆氣間,漸漸明白自己早就被剝奪了發言權。

B小姐:實在是很殘酷。

  還有更殘酷的哩!成功者因繼續不斷的成功,人性愈來愈豐富;而失敗者因連連失敗,人性就變得更加貧乏。

  (中略)

  成功者可以毫不畏懼地以「強者理論」表現出來。那是果斷的理論,是男性化的理論,是喜歡以實力拚鬥的理論,是充滿自信,緊盯著能力勝過自己的人理論,能坦直地承認人的能力不平等的理論。因此也是可以向能力勝過自己的人,學習任何事的健全理論。

  這些人之所以可以自在地遨遊,是因為他們已經成功的關係。他們的成功促使他們愈來愈自由。在現代社會,沒人能反對這強者理論的正當性,於是這種理論日益茁壯,自行確認了正當性。

  (後略)


摘自中島義道《我不想工作》第三章〈工作與能力〉,P.088~089、P.0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