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建中凌師 關於寫作這件事
20140913
https://www.facebook.com/lschjet/posts/854911261185637


一:寫作的本質是溝通。這道理不可不辨明。
有人跟自己溝通,有人跟他者溝通,有人跟非常渺遠的未來讀者溝通。
瑪格利特愛德伍寫下了一本小說,出版社簽約一百年後才發表,那是在跟陌生的、未來的讀者溝通。
二:寫作的面向很多,原理是一致的。命題作文跟文學創作有不同的要求。
先講命題作文或問答形式。在溝通前提與評鑑機制之下,命題作文乃在檢測最基礎的語文表達能力。命題是畫出界線與範圍,讓考生能夠答於所問,理解題旨之後提出個人見解。所以,「審題」是重要的。審題的意義,在於理解他人如何拋出題目。就好像企業面試員工之問答設計,是檢視應試者能否理解他人之心進而回應題目。「聽不懂人話」,往往便答非所問,亂說、亂寫一通。
目前台灣寫作測驗的設計,不只徵詢語文專家意見,測驗評量的信度效度亦要列入考量。寫作素養、能力之甄別是一回事,文學創作的潛能挖掘則是另一回事,不要混為一談才好。
三:要談創作的理念與實務,我的學生比我強多了。
我的學生很清楚,應考作文是在限定的疆界、時間裡闡述己見,文學創作則是精神境界的展現,兩者所要求的是不一樣的東西。考試作文框架下,能力展現是重點。自由創作領域裡,則又是另一套審美標準。
四:寫作能力與評鑑
這十多年來,我專注地投入寫作評鑑機制。很希望藉由命題與說明的模式,讓公共溝通成為可能。學生在回應題目的時候,一方面可展現語文表達能力,一方面可以陳述個人對某議題之見解。個人非常推崇蔡英俊老師對寫作評鑑的觀點,那是融通中西思想之後的重大突破。語文專業與測驗評量專業,在寫作測驗上是有合作的可能的,同時也是勢在必行的。語文專業提供了思想與情感的抒發情境,測驗專業則可幫助我們思索鑑別的準則。於是,寫作測驗可以更公正、更客觀地評分,形成能力檢測的準則。
五:面對考試作文,教學生「審題」是重要的。
「審題」乃聽懂人話的開始。那是願意去理解、去知曉題目的要求是什麼。
以我淺薄的詮釋學(解釋學)常識來談寫作測驗,我認為溝通與理解不是不可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性的基礎上,我們要盡可能追求理解,避免誤解。
對命題的理解,正也是自我理解。
於是闡述或表達,顯得無比珍貴。然而文無定法,每一種表達形式都有其侷限與優勢。文章是要整體來看的,千萬不要用割裂破碎的分析來對待。當然,也不可能讓學生熟讀某本書之後他就成為作文高手。套用公式、講究速成,便利教學一本通,那不是九陰白骨爪嗎?
可否讓我們回到正道大法?紮紮實實地,像王文興老師那樣讀好、讀通每一句話,用CLOSE READING取代快速、速成的閱讀。用最笨的方法,一字一句,鍛鍊出自己的風格。寫作的生機,或許就從此展現了。我只是提供見解,無意成為定法。成為定法,那表示自己的怠惰,或傲慢。我只是一個學習者,不斷地進行思考而已,請大家針砭指教。

讚.留言.分享
310 人都說讚。



--

建中凌師 關於寫作這件事(二)
20140913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55167541160009&set=a.188831631126940.49340.100000003144751&type=1

關於寫作這件事(二)

六:寫作的本質是溝通,溝通的語境非常多樣。
在不同的溝通狀態下,必須展現相對應的能力。在不同的溝通形式裡,都有其自成體系的準則。不理解這些差別,不理解每種差別背後的溝通假設,寫作時當然像瞎子摸象,不知從何寫起。
文學創作、學術論文、讀書報告、簡報檔案、會議紀錄、商業提案、考試作文(含問答、申論、擴寫、提要)……,各有屬於那個領域的寫作特性。
行有行規,寫作測驗當然要有題目。而命題者的素養直接影響到該測驗是否有效。就我的觀察,國中基測、會考的寫作測驗設計,是目前全球華文表達能力檢測最嚴謹的。其題庫建置、施測評量,也是最能將語文專業跟測驗統計專業跨領域統合的。若是只有語文背景而沒有測驗統計的學科訓練,命出來的題目往往可能隨興所至,忽略了評量的信度、效度。同樣的,若是只重測驗統計專業而忽略語文本質也很危險。

七:寫作就是寫作,沒有真實的寫作與虛假的寫作之分。
電影《海闊天空》裡講到,聽一個人說話,不要只聽他說了什麼,還要聽他沒說什麼。我看學生寫作也是這樣,既要看寫作者寫了什麼,也要看他沒寫什麼、可能可以多寫些什麼……。
硬要分這個寫作、那個寫作,是閱讀者、研究者的事。要說這篇文章是論說文、記敘文、抒情文、應用文,也都是後見之明。教寫作能力,比區分文體來得重要。真正在書寫的時候,不就是表達而已嗎?不就是把所思所感,用相對應的文字顯露出來而已嗎?
為了表達流暢,寫作能力必須鍛鍊再鍛鍊。四項基礎能力:敘事、描寫、說明、議論。這些能力可以統整運用在各類型的寫作體式上。

八:寫作力要長期鍛鍊,才能看到一點點成效。
「人與人之間,沒有捷徑好走。」寫作能力的培養,一樣沒有捷徑好走。
不可能只讀完一本書,寫作功力就突飛猛進。所有講求速成的學習,都不是真正的學習。書寫表達的養分來自於讀書與生活。我們可以想想:如何擴展自己的視野與經驗、過更好的生活?經驗不足之處,又如何從他人的文字裡找到經驗的傳遞、意義的能量?這麼淺顯的道理,上世紀夏丏尊與葉聖陶的《文心》早有精闢的闡述了。

九:閱讀能力的累積。
速讀與慢讀精讀,都有其好處,也有各自的侷限。
速讀的能力很重要,慢讀精讀的能力也很重要。閱讀不能一味求快,有時候功夫是在慢下來。
從大量的廣告文宣中,我們為了檢索資料、擷取訊息,快速下判斷,當然要訓練速讀,不然比價能力一定比別人弱。做選擇題要準確而完整地讀,快速地圈選答案。
如果要深入詩歌的精神境界,不反覆咀嚼可以嗎?想要體會言外之意,達成深度的心靈溝通,這時候就要放慢閱讀速度了。

十:為自己創造寫作練習的機會。
日記(也可以是交換日記)、週記、書信、讀書札記,這幾種形式最適合讓自己片段地亂塗亂寫。但能力培養不能只停留在這個層次,必須試試看:寫更長一點的、更完整一點的、更深刻一點的東西。

十一:自我精進的方法。
我現在教學生精進寫作力,都用最原始、看起來最笨的方法,背書跟抄書。背書練語感,抄書練手感。特別是不太會斷句,不太能寫完整段落的學生,每天抄寫古文還有我指定的白話篇章二十分鐘,兩個月後就可以讓語句順暢、略有文氣。曾有學生把整本《找一個解釋》背下來(白話文詮釋部分跟附錄裡的古文都背),嚇壞我了。學測作文拿B的他,後來在指考拿了A。他目前在法律研究所,每天背法條。我猜想,背古文比背法條有趣吧。
胡瓜金頭腦節目裡,優勝的台大隊長邱子軒也是抄書愛好者。不只抄在紙上,也喜歡抄在黑板上。很喜歡他的字。他高中的作文請看:《寫作課:建中生超強作文大公開》,木馬文化出版。
張潮說的真對:「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古典詩的內化,對我的寫作裨益良多。我寫現代詩的時候,往往取法古典詩的音樂性安排,讓規律中的變化、變化中的規律,框住一個又一個的世界。

十二:寫作指導,適才適性教學。
十多年前我曾遇過寫國字、標點符號、遣詞造句都有問題的高中生(基測總分三百,他大約四、五十),要他寫文章是不可能的。就從識字開始,每天寫生字,造詞,造句。有了句子,才有可能談下一步。
思路凌亂、不能成篇、缺乏章法架構的,倒是有簡便辦法可救,需時大約一年。這也是十多年前的經驗。無法讓文章具備組織結構的學生,建議先以問題引導他們分段思考。教師可以將起承轉合的概念暗藏在問題裡,學生只要回答完問題,就可初具文章模型。我跟同事設計了十幾組作文題目,每個作文題目底下附有四大相關範疇,每一範疇各問五到八個問題導引,不會寫作的學生只要答完整組題目,將屬於自己的答案寫在一起,就成一篇首尾俱足的文章了。可惜那套檔案遺失了,不然教能力稍弱的國中生自學應該很有效。

印象中記得一個題目:禮物。
壹段:自己印象中得過什麼禮物?誰送的?送過誰什麼禮物?那些禮物的型態是怎樣?自己跟對方是什麼關係?……貳段:曾在怎樣的場合送禮物?送禮與收禮的心情如何?禮物有沒有影響彼此的關係?描寫一下當時的狀態……參:收到不想要的禮物怎麼辦?人類社會為什麼需要禮物?自己最喜歡收到的是什麼?最不喜歡什麼?想送給誰什麼?送的東西具有什麼特別的意義?……肆:禮物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

關於寫作這件事(三)做了一天課外閱讀講義,累了,待續。

高中生如何精進寫作能力?
自主學習書單、抄寫篇目與書單、課外閱讀書單
基測會考寫作五、六級分者可以再多做些什麼?
能力中等的四級分如何增強寫作力?

高中端如何進行寫作補救教學?
基測會考寫作一、二級分如何救?
三級分如何救?

安靜的力量。不說話,只讀書。
張曼娟老師:「不說話,只作伴。」

(圖為去年送自己的生日禮物。)

讚.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