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 台灣武漢肺炎快速對策的根本原因「內閣裡面沒有外行人」 因為快速地應對武漢肺炎,讓台灣政府在世界上廣受好評。為甚麼可以如此迅速地行動呢?長年任職於台灣政府智庫顧問的藤重太先生指出在日本會因為論功行賞而讓外行人當上大臣,但是在台灣,若非該領域的專家就無法入閣。這樣的政治系統是最大的原因。 「可以守護國民的國家」有甚麼不同? 預見情況惡化而迅速作出決定、陸續推出合理且細密的措施。嚴格的防疫架式、口罩實名制及積極對國民公開資訊,此外對中小企業或藝術家的補助,台灣的武漢肺炎對策目前在世界上廣受好評。 那不只是因為台灣的人口少、國土面積小、或是剛好有厲害人物在中央任職,「強大的政府、有效運作的行政體系、可以守護國家的國民」的祕密就在於,台灣這個國家的構造本身。台灣和日本有甚麼不同,我們將藉由這次的報導探究其本質。 不是因為「剛好有優秀的人才」 這次的武漢肺炎對策,台灣能迅速決策,行政體系也能有效運作,當然是因為有蔡英文總統、陳建仁副總統、行政院蘇貞昌院長、衛福部陳時中部長、唐鳳政委等優秀人才存在。此外,在2003年經歷過SARS危機後,整頓好必要法律也是重要關鍵。 但是,是因為有這樣的領袖或法律,台灣才能有效對應這次的武漢肺炎嗎?或是因為出於和中國的敵對關係採取慎重的態度嗎?不,筆者認為其強大的秘密應該藏在日本誰都沒注意到的台灣政治制度。 在台灣,由國民直選的總統決定行政院長,再以行政院長為中心任命閣員。最大的特徵是,相當於日本「大臣」的人們,沒有任何人是「國會議員」。行政院長、部長、政委都不是立法委員。 立法院的人兼任行政官員?這樣有辦法監督行政嗎? 在日本,組閣的時候哪個國會議員會入閣總是大家關心的話題,因為憲法規定由國會議員選出過半數的大臣。從民間選任大臣,可以說是很特殊的狀況。任命的關鍵是執政黨的派閥關係或是論功行賞。這種習慣日本所有人都覺得理所當然、習以為常。 但是,我就此事詢問對台灣政治有研究的朋友,對方反問:「立法院的人兼任行政官員,要如何正確地監督、監察呢?」直接比較日本的議院內閣制和台灣的總統內閣制當然有困難。但是對方的那句話,實在顛覆了這件我在日本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井底之蛙」、「夏蟲不可語冰」大概就是在說這個吧。 行政院內閣,不用說,就是負責國家行政營運的地方。行政院中有各部會,也包含和地方行政的合作。面對像本次武漢肺炎這樣的危機時,守護國民的安全和權利,依狀況要求國民實行應盡的義務,是所有「行政活動」的主體。 另一方面立法院是制定管理國家必須的法律、審查行政院編列的預算,還有監督行政活動和會計監察的地方。立法院通過預算後,行政機關必須按計畫實行。若是成效不佳,立法院將會嚴格質詢,追究行政責任。這些是寫在教科書上,理所當然的事。 說好聽話,日本當然也是這樣。不過,從這次武漢肺炎日本的應對來看,我們有做到這些理所當然的事嗎?在最重要的第一步邊境管理,我們和台灣就有很大的差距,這應該大家都沒有異議。台灣的國家系統已成熟到行政院在面對危機時,可以理所當然地實行這些理所當然的事。 台灣的「防疫英雄」是從哪裡來的呢? 那麼,這次在台灣活躍的優秀閣員們是從哪裡來的呢? 在防疫政策上勇猛活躍的台灣高官之首,衛福部部長及中央傳染病指揮中心的指揮官陳時中(現年67歲),他並不是立法委員,原本的職業是牙醫師。41歲時成為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會長,致力於台灣牙醫治療保險制度的推廣。之後,歷經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總統府國策顧問,2017年2月64歲時就任衛生福利部部長。可說是在民間的活動獲得認可後受邀入閣的人才。 讓台灣變成「口罩生產大國」的男人 另一方面,整頓口罩禁止輸入令和增產體制,解決口罩不足的問題的是經濟部沈榮津部長。他為了在台灣國內構築口罩增產體制,聯合全國工具機公會、精密儀器中心、口罩廠商、紡織廠和其他研究團體等30個以上的企業和國家組織,只用1個月就完成了需要花3個月到半年的60條口罩產線。 現在,台灣1天可以生產1300萬個的口罩,已成為世界第2名的口罩生產大國。先前,蔡英文總統宣布將捐贈美國200萬個、義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700個、邦交國100個口罩。 這個沈部長也不是立法委員。他專攻電機和自動化技術等,後進入經濟部,是官僚體系出身。 擔任經濟、產業行政官僚,踏實地累積資歷,經過科長、組長、局長、次長,最後爬上了相當於大臣的部長。擔任經濟官僚時培養的人脈和經驗,正是這次專案成功的關鍵。 全球等級的人才到處都是 將製作全球口罩庫存系統全国需要的資訊公開給民間IT企業,讓政府的資訊可以有效率地傳達給國民的是政委唐鳳。8歲時便對電腦程式有興趣,擁有極高智商,但也因此無法融入現有的學校教育,14歲時從國中退學後並未進入高中和大學就讀,而是自學程式,在16歲時成為液晶螢幕及投影機大廠明基的顧問等歷經IT相關企業的重要職業。並在33歲時一度宣布退休。 此後就任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虛擬世界發展法規調整計畫的顧問,就數位社會中國家扮演的角色和可能性給予意見。在1年多後35歲的時候,被任命為行政院政務委員。是因為國家(任命者為行政院長)判斷她擁有無可取代才能,適合負責台灣IT、數位社會構築政策。 此外,副總統陳建仁先生也是公衛領域世界頂尖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公衛博士,在2002~2003年的SARS危機時擔任行政院衛生署長。這位陳副總統,先前提到的唐鳳政委,也都不是立法委員。 「連電腦都沒碰過的IT大臣」?免談 目前為止提到的四位,雖然沒有身為立法委員的經驗,但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都是頂尖專家。正因為有足夠的實務經驗和實力相當的人脈,這次武漢肺炎疫情才能迅速有效地作出決策和行動,創造這些了不起的防疫對策。只要是有能力、實力的人才,不論學歷、性別、經歷、身為政治家的經驗予以任用,是蔡英文政權、也是台灣的彈性。 現在的第二次蘇貞昌內閣,除了行政院長之外尚有21位閣員(部長12位、政務委員9位),其中當過立法委員的人只有3位。此外,官僚及地方公務員9位、學者專家6位、律師1位、醫師1位以及中學退學的天才軟體工程師1位。全體閣員都具備負責領域的專門知識,在仔細考量能力及實力後任用為「大臣」。台灣具備這樣的體系。 在台灣絕不可能有連電腦都沒碰過的IT大臣。正如「最好的出路不是當博士就是當大臣(※末は博士か大臣か)」所說的,台灣為官僚、學者專家開了成為大臣這條路。優秀又有志向,為了守護國家的行政體系日夜辛勞,總是被國會議員頤指氣使,因為輿情操作被當成壞人,就算升職也有極限,實在覺得某國的官僚諸君很可憐。 減少「縱貫行政(※縦割り行政)」弊害的兩種大臣職位 相當於各省廳大臣的部長和相當於無任所大臣的政務委員2種職位存在的制度也隱藏著台灣政治強大的秘密。在日本,大家認為和無任所大臣比起來大臣的地位比較高,但是筆者覺得在台灣行政體系裡卻恰好相反。實際上,在行政院的網站中,政務委員的介紹欄是在部長上面的。在日本台灣的政委被譯為「無任所大臣」,但其實是在日本所沒有的系統中的「特殊大臣」。唐鳳政委之所以可以成為IT大臣活躍的原因就是這個系統。 在台灣有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財政部、教育部、法務部、經濟部、交通部、文化部、衛福部、勞動部、科技部的12個部會。部長身為各部會、各行政部門首長,負責並專注於指揮、監督該領域的營運。相對的,政務委員統籌讓改善、發展國家營運的委員會,扮演橫向協調各部會的角色。如果部長是行政體系的直線,那政務委員就是橫線。 緊急時當然會變得拖拖拉拉的日本「外行人內閣」 在日本常常討論縱貫行政的害處,但台灣卻永遠所有部會作為行政體系的一份子,互相合作、協助的體制和觀念。這也是這次的武漢肺炎對策從一開始就能有效運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議院內閣制的日本,不知道甚麼時候大臣變成了國會往上爬的職位。用當選次數和派閥權力關係來決定的內閣。無視能力、經驗、實力的輕鬆外行人大臣。大臣和各省廳的官僚之間應該也有很多意見不和和爭執,縱貫行政也一如往常。常常互相推卸責任,為了逃避負責決定「不要做甚麼」或是推遲。日本會在像這次的武漢肺炎的緊急時刻變得功能衰竭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本業是指揮監督管轄省廳的大臣,被所需之外的國會出席和質詢束縛也是很奇怪的事情。而且,國會議員質詢大臣的內容,都盡是在醜聞、八卦上挑語病,完全看不出來想要和行政營運體系一起進步。他們真的有遵守三權分立的行政和立法獨立嗎?這種鬧劇在國會裡繼續下去,最後付出代價走投無路的是國民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MQ33YUJDdZk6kUKJVO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