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 --- 您可以讓裝置 A **本身也扮演 DNS 伺服器**的角色,這樣就能實現您「A = B」的想法。這是一種可行的方案,但會有一些需要考量的地方。 ### 裝置 A 兼作 DNS 伺服器 (A=B) 是的,技術上來說,**裝置 A 確實可以自己設置 DNS 伺服器**。這代表裝置 A 不僅是您想連線的目標伺服裝置,它也負責提供 DNS 解析服務。 **運作方式:** 1. 您會在裝置 A 上安裝並設定 DNS 伺服器軟體 (例如 Windows Server 上的 DNS 服務、Linux 上的 BIND、或更輕量的 Pi-hole/AdGuard Home 等)。 2. 在裝置 A 的 DNS 設定中,新增一條記錄,將您想使用的網域名稱 (例如 `myserver.local`) 指向裝置 A **自己的內網 IP 位址**。 3. 最關鍵的一步是,您需要將路由器 DHCP 設定中的「**優先 DNS 伺服器**」選項,指向裝置 A 的**內網 IP 位址**。 **通訊流程:** 當區域網路內的裝置 C 想要連線到 `myserver.local` 時: 1. 裝置 C 會向它學到的 DNS 伺服器 (也就是裝置 A 的 IP) 發出查詢。 2. 裝置 A 收到查詢後,會根據它自己的 DNS 設定,發現 `myserver.local` 指向的就是它自己。 3. 裝置 A 會將自己的內網 IP 位址回覆給裝置 C。 4. 裝置 C 收到 IP 位址後,就會直接與裝置 A 建立連線。 --- ### 優點與考量 **優點:** * **簡化部署:** 您不需要額外準備一台裝置作為 DNS 伺服器,減少了硬體和維護成本。 * **直接性:** DNS 解析直接在目標裝置上完成,流程簡潔。 **考量點:** * **資源消耗:** DNS 伺服器軟體會佔用裝置 A 的部分系統資源 (CPU、記憶體),如果裝置 A 的主要用途是提供其他服務且資源緊張,這可能會產生影響。 * **穩定性:** 如果裝置 A 關機、重啟或出現故障,那麼整個區域網路的 DNS 解析就會受到影響,其他裝置可能無法正常解析網域名稱 (包括內網和外網的網址,除非它們有設定備用 DNS)。 * **安全性:** 將 DNS 服務與其他應用服務放在同一台裝置上,可能需要更謹慎地管理防火牆和安全性設定。 * **複雜性:** 對於不熟悉 Linux 或伺服器設定的使用者來說,在裝置 A 上安裝和設定 DNS 服務可能比安裝 Pi-hole 這類有較好使用者介面的工具稍複雜。 --- ### 結論 讓裝置 A 兼作 DNS 伺服器是**可行的方案**,特別適合於: * 您只有少量裝置,且裝置 A 的資源充足。 * 您對伺服器設定有一定了解。 * 您可以接受裝置 A 停機時,區域網路 DNS 解析會受影響的情況。 如果您想嘗試這種方式,建議您確認裝置 A 的作業系統,以便提供更具體的設定建議。 |
Direct link: https://paste.plurk.com/show/MiebA0eVwO21nU7iwV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