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學生提研究計畫的常見問題
[2014/07/30 研習營到了最後一天的重頭戲,各組要提出一個research proposal讓所有老師狂電] 今天看到的問題大致上是這樣,我相信與各校研究生的proposal報告差不多:
議題背景與設定:
(1) 有些組別對議題的背景瞭解不足,看到一兩篇paper就以為看到全部,不是以為自己發現了超新的現象(其實別人做過了),要不然就是誤以為自己的案例有現成的假說可仰賴;
(2) 問題本身站不住腳,也就是我常說的,前提不存在,所以問題就不會存在;
(3) 現象本身無法支持假說:也就是說那個假說其實與現象無關
(4) 同時提出兩個假說,但兩個假說是互斥的,而且只有一個吻合現象,連測試都不用測試;
(5) 對研究的"很遠的背景知識",也就是遠因,瞭解甚多。但是對近因卻完全沒有著墨,就自顧自地進入精細的實驗操作。這會構成整個研究架構的錯落,也會失焦;
(6) 很常見的問題,把prediction、hypothesis、assumption混為一談;
材料、方法與試驗設計:
(1) 使用生物實驗的最高原則是避免死亡與侵入性操作,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同學第一個想到的是冷凍、殺死、或拿去餵掠食者?其實在很多案例是可以使用模型或假餌的;
(2) 對受測生物數量、可操控性與可獲取性過度樂觀。不是所有生物都是蠶寶寶或是草蜥呀~
(3) 參數的收集缺乏足夠的理由,使得參數的收集類似隔空抓藥,最後可能無法回應問題;
(4) 假說與預測不夠完整,所以會漏掉許多可能性;
表達:
(1) 我真的覺得把中文寫對就好了,不要中英夾雜,然後英文錯誤百出;
(2) 除了拼字之外最常出現的英文錯誤:references與methods沒有加複數,詞性與時態錯誤;
(3) 明明是談可愛的生物議題,但整個投影片都是白底黑字,看起來有點無趣;
(4) 我有點不懂為什麼要把所有的references列出來擺在最後一張,是表示自己認真還是? 因為真的沒有人在乎啊。文獻的引用不是應該跟在投影片中的觀點之後嗎?
(5) 我很希望同學在引用他人文獻時,可以明明白白把"他人"的姓給唸出來,例如"Richmond等人在1990年時建議....",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前人指出",前人是誰?
(6) 避免口頭禪:我好討厭"就是"、"對"、"然後"、"那"、"沒有因為的所以"。
所有同學其實都很努力,不眠不休,希望這樣的體驗能對以後的學習(甚至是就業工作)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