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名知絢也絕對不是什麼聰慧的孩子。

6歲的時候,他看著母親帶着陌生的男人回家,他只能躲在衣櫃裡屏息,讓房間內過於親熱的聲響蓋過自己因恐懼而紊亂的心跳聲。

直到他在課堂上學習到正確的知識之前,他不懂為什麼母親為何要這麼做,他也不懂家庭分崩離析的原因。

在他眼中,父親沉默寡言,熱衷於工作,在名知絢也的記憶中,大概只有在深夜時偶爾被惡夢驚醒後偷看到晚歸的父親——他帶著一副略帶疲憊的面容,深皺著眉頭在沙發上淺眠,即使自己起床的動靜吵醒了他,他也只會輕拍自己的頭,然後回房休息。

而母親卻與父親相反,她貪新厭舊,喜歡新鮮感,三不五時就會有新的興趣,討厭死板的工作。她不會料理、不會打掃房間、也不會理財,家務都是隨意聘請家政婦去處理的。她會買名知絢也喜歡的食物給他,然後換上亮麗的服飾離開家中。

8歲,父親和母親離婚的手續進行得很順利,但唯一的問題卻是孩子的撫養權。名知絢也對於自己的父親和母親沒有特別的親近感,父親和自己相處的時間寥寥可數,而母親⋯⋯

撫養權的問題談論了很久,最終,法官問了8歲的名知絢也一個問題:你喜歡牽爸爸的手,還是媽媽的手?

當時,名知絢也的母親向他伸出了歡迎的手,而他的父親,卻什麼都沒有做。

他的記憶中,或許與母親牽手的記憶比較多,但也不是特別的多,更何況是不常見面的父親呢?

但他最終選擇了父親,並不是源於對母親的恐懼與不信賴——當然,這也有可能影響其中,但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他認得出父親的眼神。

那是他只有一個人在家中時,偶然照到鏡子所看到的眼神。

他不懂為何父親和母親結婚的原因,也不懂家庭變得分崩離析的理由,他不懂父親,也不懂母親,但他當下,卻只想抓住父親的手。

這個家庭,他們所有人都很寂寞。
而母親已經找到了新的歸屬。
所以他想給自己的父親一個機會,同時也是給自己的一個機會。

他希望,自己能夠不再是孤身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