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伊斯蘭曆四○ - 一二○年(西元六六一 - 七三七年) 

當然,穆阿維亞並沒有明白表示自己是終結宗教虔誠時代的領 導者,他的頭銜還是哈里發,聲稱將延續前人的偉大志業。到了遲暮之年,他召集一個由阿拉伯各部族酋長組成的委員會討論他的繼任人選,這場集會表面上是以委員會(ashura ) 的名義舉辦,就像是歐瑪爾當初成立的諮詢委員會,與會人士一心認為他們的意見會被誠心誠意地尊重和採納,於是在會議中認真討論每位候選人的優勢及功過。突然之間,穆阿維亞的心腹之一卻跳上會議桌怒目環視與會者,指著穆阿維亞面露慍色地宣佈:「這是穆民的領袖」,之後指著穆阿維亞的長子亞濟德(Yazid) 宣佈:「在穆阿維亞死後, 他將繼承大位。若在座哪位反對,請看劍!」他邊說邊拿出長 劍。 經過了這段插曲,酋長們理解這次集會的真正意涵,他們還是 照常舉行傳統的穆斯林民主形式,也發表合宜的反對聲音,但最後 與會者都非常稱職地選擇亞濟德為下一任哈里發,當晚與會者返家 途中,大家都心知肚明以往集會討論繼承原則的場景將永不復見。

亞濟德繼承王位之後,他很清楚知道父親並沒有終結反對勢 力,充其量只是壓制而已。亞濟德以緊迫盯人之姿,嚴密監視挑戰 威權的勢力,特別是阿里的親戚和後代,哈珊當時已過世,但他的 弟弟胡塞因(Hussein) 仍在世,亞濟德為求心安,決定在胡塞因前往麥加朝聖的途中刺殺他。

胡塞因正值不惑之年,深知早年追隨父親的友人視他為正統的哈里發,也知道狂熱的穆斯林寄望他重燃精神革命的火焰,但沒有人扛得起如此重擔。胡塞因選擇政治這條路,在多年平靜的禮拜及沉思中細細思考父親的偉大志業。

胡塞因獲知亞濟德計劃在卡巴神殿(Ka’ba) 謀殺他,再也無法忍受亞濟德的威權統治,他既沒有軍隊也沒有戰場上的實務經驗,亞濟德則掌握間諜網、國庫財源和部隊。伊斯蘭曆六○年(西 元六八○年) 胡塞因公開宣佈他將挑戰亞濟德的勢力,率領七十二人的軍隊離開麥地那。

事實上,稱胡塞因的團隊為「軍隊」的說法是有些誇張,畢竟 這七十二人的成員包括胡塞因的夫人、孩子和一些垂垂老矣的親 人,適合打仗的男性只佔極少數,胡塞因在想什麼?他真以為自己 可以靠這群人推翻伍麥亞朝?或許他認為自己登高一呼就可以點燃 反叛的風潮,喚起眾多部族加入?

但事實並非如此,胡塞因出發前的最後一次講道告訴追隨者, 他一定會被殺,但他並不害怕,因為死亡「環繞著亞當的後代,正 如年輕女孩的頸項被項鍊環繞一樣」2 ,他提及古蘭經的一段經 文,告訴人民應該起身對抗像亞濟德這類不公不義的統治者,如果 身為阿里和法蒂瑪的兒子、先知孫子的他不率先挺身而出對抗專 政,誰會挺身而出呢?正如傳說中所描寫的,胡塞因決定以自己的 生命作為最佳範例,他認為自己就要啟程進行一段意義非凡的朝聖 之旅。從某個角度來看,他在進行高貴的自殺。

當亞濟德獲悉年紀比較小的孫子胡塞因有所行動時,他立即派 出了一支軍隊前去殲滅。儘管胡塞因並沒有對帝國構成實質的威 脅,但亞濟德還是派出壓倒性的武力,想藉此殺雞儆猴,警告其他 企圖以真主之名為號召的激進份子。傳說中亞濟德人馬的兵力從四 百到四千人不等,但是遠遠超過了胡塞因的人馬,這讓戰鬥結果毫無懸念。

亞濟德軍隊在靠近伊拉克南方邊界的城市卡爾巴拉(Karbala) 南部的沙漠追上胡塞因,若各位讀者曾於夏季注意這個地區的氣象 預報,將會發現這裡夏天的氣溫會上升至四十五度左右。就是在這 樣揮汗如雨的季節,帝國部隊在距離幼發拉底河咫尺之遙的地方包 圍胡塞因人馬,切斷他們的水源。胡塞因則堅持完成他父親沒有達 成的行動,他堅持拒絕談判、妥協和討價還價,真主選擇他領導這個具有美德的社群,他無法否定這項重要事實。

胡塞因派出一個又一個的戰士對抗亞濟德的軍隊,他們相繼陣亡了,婦女、孩童和長者相繼渴死。當胡塞因部隊最後一位戰士陣亡時,勝利者一湧而入,取了胡塞因的首級,連同一封洋洋得意的簡短信函送交給亞濟德。

胡塞因的首級送抵之時,亞濟德正在宴請拜占庭特使,這件事破壞了整個會場的氣氛。拜占庭特使問到:「穆斯林是這樣對待穆罕默德的後代嗎?我們基督教徒是絕對不會這樣對待耶穌基督的後代。」這樣的評論大大激怒了亞濟德,他把這位「羅馬人」送進監牢。然而,過沒多久,他也認為把胡塞因的首級留在身邊不利自己的形象,因此將胡塞因的首級送回卡爾巴拉,跟他的屍體葬在一塊。

亞濟德自認為解決了問題,阿里的後代再也無法給他惹麻煩, 但他卻大錯特錯,在卡爾巴拉鎮壓胡塞因的行動反而燃起了星星之火,熱情支持阿里實現理想的群眾逐步形成,這股勢力被稱為什葉派燎原之火。何謂什葉派?常聽到的說法與朝代繼承的紛爭有關, 就像是十二世紀英格蘭的莫德及史蒂芬(Maud and Stephen) 為了爭奪王位而陷入內戰,假若這樣的說法為真,在阿里去世之後就應該沒有任何派別之爭,今日英國人誰還自稱為莫德派(Maudist) 或是史蒂芬派(Stephenist) ?時至今日,誰又會在意這兩人之中誰是英格蘭王權合法繼承人?阿里卻在身後不斷吸引新的擁護者,什葉派的勢力不斷壯大,許多信徒甚至在阿里去世時都尚未出生,但什葉派信徒卻信奉阿里的理想,憑藉著什葉派所賦予的身份認同,深信阿里是第一任哈里發,這一切又該如何解釋呢?

關鍵在於這場哈里發的爭執已不再只是朝代更迭的角力,宗教 爭議早已涉入其中,涉及到的選擇不在於誰成為領導人,更重要的是領導人必須具備何種資格。阿里的追隨者認為阿里擁有其他哈里發不具備的特質,真主賦予他某些精神上的特質,讓他與穆罕默德的特質相似,有別於一般血肉之軀。沒有人說阿里是另一個真主的使者,從來沒有人作出這樣的宣告(在這件事上,無論如何也不能這麼說) ,但什葉派信徒給了阿里不同的頭銜,人稱伊瑪目(imam)。 


「伊瑪目」原本是指禮拜時的領拜人。對大多數的穆斯林而言,今日的伊瑪目仍舊代表這樣的意涵,當然,這是一種尊稱,但並不帶有任何威嚴、崇敬或高貴的意涵。當一群穆斯林集體禮拜時,總得有一個人出面帶領所有的禮拜者,而他的行為舉止與其他人並沒有不同,但必須站在眾人之前,協助團體在儀式中縱列移動。每座清真寺內都有伊瑪目,在沒有引領眾人敬拜之時,伊瑪目必須清掃地板或修補屋頂。

但是當什葉派信徒說到「伊瑪目」的時候,這個詞意味著崇高得多的意義。對於什葉派信徒來說,這世界上有且只有一位伊瑪目。這個信念的前提是真主賜予穆罕默德某些顯而易見的神祕特質、某些能量、光環,稱之為穆罕默德的「福氣」(baraka of Mohammed ) ,當先知去世之後,這樣的光環便傳承給了阿里,阿里則成為首任伊瑪目;當阿里去世時,光環則傳承到兒子哈珊身上,哈珊便是第二任伊瑪目;其後,這樣的火焰傳承給哈珊的弟弟胡塞因成為第三任伊瑪目。當胡塞因於卡爾巴拉殉難時,「伊瑪目」的概念開始具備了豐富的神學思想,當時的主流教義並無法滿足人們對於宗教的強烈渴望。

正如阿布‧巴克爾和歐瑪爾所整理和規範的那樣,主流的教義告訴人們穆罕默德是一位使者,他傳遞了教導人們關於如何生活的指導,所傳遞的訊息是偉大的並且是獨一無二。除了傳遞古蘭經的訊息之外,穆罕默德的宗教重要性還在於他的聖行(Sunnah) ,藉由他的生活方式來樹立良好的典範,依照範例行事即可生活在真主的眷顧之下,認同這項說法的被稱為遜尼派(Sunnis) ,涵蓋今日伊斯蘭人口的十分之九。

什葉派信徒不覺得只靠自己的努力就可以上天堂,除了先知訓示之外,直接來自真主的指示依舊降臨人間,透過某位真主選擇的人士讓信仰者沐浴在靈魂救贖的慈悲之下,讓世界更為溫暖純淨。

什葉派信徒將這樣的人物稱為伊瑪目,伊瑪目在人世間的存在保證 了奇蹟延續的可能性。

當胡塞因啟程前往卡爾巴拉之時,他很清楚知道與亞濟德對抗的勝算極低,唯一的希望是倚賴真主創造奇蹟,胡塞因和他的追隨者選擇死亡等於是象徵性地拒絕否定真主奇蹟的可能。什葉派信徒相信奇蹟的確降臨卡爾巴拉 —— 胡塞因殉道衍生出來的奇蹟。

時至今日,全世界的什葉派信徒在胡塞因去世這天以搶地呼天的哭號來紀念追悼,他們會聚集在「哀歌之所(Lamentation houses) 」來講述殉道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有一種宗教性的敘述,把胡塞因塑造成一個具有巨大救贖性的角色。通過他的殉難,胡塞因得到了位於真主身邊的位置,並且擁有替有罪之人求情的特權。無論是犯了什麼罪玷辱了人生,凡是擁抱及相信胡塞因的人都將獲得救贖進入天堂,胡塞因給了什葉派這扇通往奇蹟的後門,而這個奇蹟正是什葉派信徒所追求的。相信胡塞因並不會給你帶來榮華富貴、功成名就或是愛情順遂,但是可以引領人們通往天堂,這正是所謂的奇蹟。